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梁洋 《新西部(上)》2014,(5):82-82,88
本文阐述了我国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的域外借鉴及完善措施。要扩充社会调查的主体;明确调查报告的性质;延伸社会调查阶段。  相似文献   

2.
《宁波通讯》2014,(3):68-69
<正>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决定》,宁波市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8月正式成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处(下简称"未检处")。未检处成立后,依法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断创新执法办案机制,启动了"阳光雨露"护苗行动,走出了一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调查制度被新刑诉法确立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基本制度后,其运行机制的构建自然也成为了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和热议的问题。有鉴于此,应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从原则和程序等方面探索对该运行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以其犯罪主体特殊、社会反响巨大等特点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司法机关的关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治理犯罪的对策,为司法机关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契机.针对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现状,司法机关应该抓住这一机会,深入调研,以期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科学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近几年来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呈上升的趋势给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未成年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保护,我国历来本着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挽救未成年人,但是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让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改革讨论愈演愈烈。责任能力是承担责任的前提,在刑事领域,有无刑事责任能力直接关系到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事处罚。这就关系到如何正确确定未成年人什么时候开始对自己社会危害行为负责。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思考讨论,为遏制未成年人犯罪解决办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柳蓁 《理论观察》2022,(9):134-139
我国现有的刑事涉案财物的处置程序存在缺乏诉讼性以及“重刑轻民”的问题。在刑事案件封闭性特征下,应当比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探索建立操作性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独立之诉特别程序,明确审判组织、启动主体、证据标准、审理期限等内容,形成与刑事责任追究之诉并行,对涉案财物独立审查、处置的刑事制度,切实保障当事人、案外人的权利,以实现依法处置涉案财物与保护合法财产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2012刑诉法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社会调查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蕴涵着独特的理论和指导意义,对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方针,化解社会纠纷,实现和谐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在剖析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并表达了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刘巍 《黑河学刊》2022,(5):118-122
检察机关承担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的重要职责,实践中要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原则,兼顾对未成年人身体、心理、情感等方面的保护。应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推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体系的构建,多角度、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刑事证据是刑事诉讼的基础问题之一,由于现行法律对证据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有的内容又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因此,司法实践中,对刑事证据中的诸多原则规定模糊不清,理解不透.认清法律规定的证据运用原则,分析司法实践证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指导司法实务和发挥证据材料的最佳效力.  相似文献   

10.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爱鹏 《黑河学刊》2012,(3):109-112
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是运用刑事和解制度处理案件、解决刑事纠纷的最基本的条件。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对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都有明确的规范,我国刑事司法理论和实践部门对之认识不一。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加害人认罪、悔过;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有明确的被害人等。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苍溪县检察院在办案中,准确把握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侯亚萍 《魅力中国》2008,(25):82-83
未成年人犯罪在社会危害性、发生领域、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原因等方面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采取不同的刑事政策。最高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底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强调继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制度,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要求的体现。本文着重探讨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状况,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对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长沙等地的1200位中小学生和600位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97%的未成年被访者表示平日上网。可见上网在未成年人中已非常普及。  相似文献   

14.
品格证据规则是英美法国家的一项重要证据规则,在美国刑事审判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国的证据体系中没有关于品格证据的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量刑阶段运用到了品格证据。所以作者在借鉴《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品格证据在定罪阶段的运用规则,以此来完善我国品格证据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5.
周敏 《老区建设》2014,(14):42-44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全球性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纵观世界各国,无不将关怀和保护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立法予以特殊保护。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不断上升的趋势,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立足检察职能,不断探索、拓展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和预防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多年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本院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建,以期最大限度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正>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概念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其具体涵义是指被害人与未成年加害人在司法机关的主持下,通过未成年加害人向被害人认罪悔过,请求被害人谅解,赔偿或弥补犯罪行为给被害人所带来的损失,经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再由司法机关作出撤案释放、相对不起诉、  相似文献   

17.
梁洋 《魅力中国》2014,(11):309-310
未成年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处着眼,其代表着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小处着眼,其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     
《中国西部》2013,(27):8-8
1 “最高人民法院将重判性侵未成印人的国家工作人员” 8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尔梅在加强未成年人权益刑事司法保护座谈会上提出,各级法院一定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刑事司法保护工作,切实树立和强化未成年人权益特殊保护的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19.
王正阳 《魅力中国》2014,(10):315-315
由于未成年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社会危害性小,具有较高可塑性。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应不同于成年人。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要应采取特殊的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法律规定,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促进未成年人犯的再社会化。本文简述我国目前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0.
凡是能够证明未知情况的已知事实,都是证据.也就是说,当人们运用已知的事实或真理推论未知的事实或真理的时候,未知的事实或真理是证明的对象,已知的事实或真理即为证据.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一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一规定只是把证据完全等同于纯客观事实,并没揭示出证据的一些特殊内涵.刑事证据应有有别于一般证据的其他特征.笔者认为刑事证据应有严格的法律规范,它的范围,形式和证明力都不同于一般证据,对于刑事证据概念可作如下表述:由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依据法定程序收集或者辩护律师、自诉人等依法提出,用以证明犯罪事实是否存在,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和罪责轻重以及其它有关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为刑事证据.办案人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刑事证据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