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三角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7~2016年间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结果显示:①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城际差异浮动增强,基本呈现"东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上海市韧性水平最高。②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格局。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稳定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城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④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动态调适期,70%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上海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和制度五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考察2003—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总韧性稳步提升,城市间韧性差距逐渐扩大,省会城市总韧性高,但区域带动作用不强;基础设施韧性在五个维度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迅速,制度韧性逐渐落后于城市韧性的其他方面;城市群内城市韧性的层级分布特征明显,其他城市与省会城市存在较大落差;高韧性城市呈现团块化的分布结构,多分布在主要水系周边;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制度韧性方面。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开放程度和优化人口结构是破除韧性障碍的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4.
5.
以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RITIC法和熵值法综合权重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最后借助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灰色关联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内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等级在空间上呈现“Z”型分布,大部分城市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耦合协调等级的转移在地理上并不孤立,不同邻域背景对等级转移的影响不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演变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应急通信能力等六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策略,以期为制定城市安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及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理念对于指导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着地域相邻、交通相通、城镇相连、经济相联的基础,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探索,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基于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等新发展理念,系统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了增强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创新、 协调、绿色、 开放、 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的内在规律,对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入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对于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台风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主要区域性气候灾害之一,面对台风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构建主动适应的韧性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949-2017年间的135个相关台风路径数据,发现湾区台风风险由珠江口东岸向内陆地区递减。粤港澳大湾区应从区域/城市群、城市和城镇/社区三个层面构建湾区韧性体系。区域/城市群层面着眼于空间均衡发展和分级管治;城市层面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工程防御韧性;城镇/社区强化学习和自组织能力。同时,建立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围绕台风的季节性特征制定周期性强韧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群应对台风灾害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物流合作对提升物流运作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介绍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珠三角物流合作发展存在的障碍,提出了珠三角物流合作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审视韧性城市理论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人口规模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为推进中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指引。借鉴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能够创新适应本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韧性城市建设路径。这一路径涵盖提升城市治理韧性、拓展国土空间韧性、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城市工程韧性以及培育社会系统韧性等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增强城市韧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回顾我国城镇化历程,城镇化质量并未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升,韧性思维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既有对干扰及灾害事件的认知,强化灾害防控综合性、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等方面.展望未来,城市韧性研究不仅要重视评估城市安全防灾能力,而且应加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判.为有效增强城市韧性,应从提高城市生存韧性和发展韧性两个维度入手,健全社区/村庄灾害防控机制,编制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15.
16.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原有的发展平衡环境,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风险,而韧性城市是总结反思灾害问题处理情况、在灾害和外部环境冲击时,能够通过基本特性、自我修复等方式,仍能保持城市原有的运行环境.城市韧性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威胁,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提升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能力,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社会主体协同不足,环保...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土地开发失衡指数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2019年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土地开发均衡性进行测度。结果:(1)珠三角城市群的国土开发规模总体差异较小。(2)珠三角城市群国土开发规模与城市经济效益整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3)珠三角城市群国土开发均衡度差异较大。建议:控制严重过度开发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在指标上对于严重开发不足的城市予以倾斜。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力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理论、城市流强度模型是研究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法。综合研究表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已形成较为紧密的圈层结构,但是,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有待优化,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辐射与承接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应加快环珠三角城市群快速交通网建设,培育承接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缘优势,实施反边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20.
留级生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特殊群体,因留级这一事件的影响个体面临偏离健康发展的危险,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心理韧性作为个体自我保护生物本能的展现,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析个体面对压力时潜能的发挥,通过注重调动内在资源、提供多元社会支持、开展专业心理教育等多种路径不断提高留级生的心理韧性,做好留级生的帮扶和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