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能源革命"目标的实现,将从能源价格机制的调整开始近期能源价格改革受到关注。主要观点认为,当前通胀水平较低,价格改革阻力较小。但严格说来,应该是当前的能源形势使其价格机制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突显。如何实现能源结构性的变革?我们认为,价格机制变化是最透明、最能有效引导市场调整的机制。为达此目的,新的能源机制价格必须反应石油天然气的稀缺性和和煤炭发电的外部性。一直以来,我国的能源价格是政府管理,实行成本加成  相似文献   

2.
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方案,配合能源法的出台而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是:一、指导思想。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二、改革原则。国家按照有利于反映能源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原则对煤炭、石油、成品油、电力等能源产品价格进一步放开。三、改革方向。一是市场调节价。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二是政府指导价。对自然垄断经营的能源输送管网的输送价格及关系公共利益的重要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三是价格管制制度。逐步推行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损害的价格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3.
浅析政府在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中的角色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作为高效的清洁能源,成为世界改善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大力发展天然气能源将作为我国改变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场经济决定了能源价格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市场化定价,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问题是关键.天然气定价应由原来的政府指导价格管理模式逐步转变,最终达到开放天然气价格,由政府管制转为市场化定价.文章从我国天然气价格的现状和发展出发,分析在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中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及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强度的一个关键变量,通过能源价格的调节,可以实现能源强度的下降,并以此达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降低单位GDP能耗20%的目标. 一、文献综述 在能源强度问题上,能源价格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资源产品涉及面广,价格提高势必影响到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稳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是基本原则。有专家建议,先改革工业领域的能源价格,后改革生活领域的能源价格;同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直接补贴,减轻消费者负担。只有在保证影响和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才能够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6.
如何降低能源强度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地加快,而市场化对能源强度的调节机制作用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能源强度空间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分布十分类似。空间自相关检验揭示了省域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文通过引入市场化变量作为调节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资源越丰沛,能源强度越高"的命题得到了证实;重工业与能源强度成正比关系,技术进步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有效因素;在市场化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明显地改善了能源效率,由于我国能源价格受政府管制,并非真实地反映市场调节行为,因此能源价格未能有效地降低能源强度。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源价格改革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生玲 《开发研究》2007,1(6):60-63
我国在改革能源价格体制和机制,使能源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接轨时,必须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复杂市场结构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进而了解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不利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由于价格接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8.
王思思 《新财经》2013,(6):100-101
能源价格改革要尽可能减少政府在能源定价上的人为干预,把定价权更多地交还给市场。这既有利于解决和疏导价格扭曲引发的各种矛盾,也有利于能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价格杠杆更好地促进企业和个人的节能行为。近期,长春、无锡、邯郸等地天然气价格悄然上涨。  相似文献   

9.
能源价格关系着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文章采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价格时间序列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天然气、汽油和煤炭消费价格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三者之间及两两之间存在至少一种协整关系,具有较强的价格联动性,表明我国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最后,针对强化我国能源价格体系规避风险的能力提出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能源价格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从现有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向具有竞争性的市场化方向推进,主要的方式为放松政府对能源各领域、各环节的不当管控,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自由地进行价格确认并进行能源配置。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权的同时,仍然要注意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能源市场体系的建立、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非竞争性能源市场的维护等众多问题仍是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1.
民营经济很有可能成为润滑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润滑剂10月份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新一轮的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浪潮已经拉开了序幕,能源价格改革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然而,能源价格改革始终缺少一个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梁小民 《新财经》2006,(2):69-69
能源价格不通过市场确定就无法反映出资源稀缺的程度 2006年的改革是从天然气涨价开始的。这就拉开了能源价格攻关的战役。说起来,我们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放开了,但一直没有放开的却是最关键商品的价格。就品种而言,这些商品占不到 5%,但就重要程度而言,却是极不成比例的。在这些没放开价格的商品中主要是能源,包括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等等。这些商品的价格或者仍实行双轨制,或者完全由政府定价,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热点聚焦     
正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天然气、电价或将加速市场化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了2020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方针和重点任务,部署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行动纲领。《行动计划》强调将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  相似文献   

14.
微资讯     
《北方经济》2014,(12):40-43
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天然气、电价或将加速市场化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了2020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方针和重点任务,部署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行动纲领。《行动计划》强调将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  相似文献   

15.
朱宝琛 《西部大开发》2012,(Z1):103-104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要完善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这表明我国能源改革正朝着市场化方向加速推进。而业界专家称,在我国经济转型迫切要求下,能源价格改革要与体制、财税等配套改革措施同步。  相似文献   

16.
现存文献已经证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对中国出口贸易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对能源价格对出口影响研究的并不多,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的能源价格和出口量之间为什么同方向变化。分析表明,中国的能源价格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国内外能源价格差来影响中国出口量变化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出口量的长期影响为正,而国内外能源的相对价格对出口量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17.
国家能源办近日公布能源法意见征求稿,该草案规定,国家按照有利于反映能源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原则,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相似文献   

18.
虽然油电水汽的价格变化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但能源问题决不仅是价格问题。资源是有限的,但需求是无限的,尤其是近年来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冲突的情况下,节能降耗已成为能源领域里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云鹤 《北方经济》2006,(10):11-12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紧缺及与之伴随着的能源价格上涨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突出问题之一.改革开放20余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忽视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导致我国目前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虽然油电水汽的价格变化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但能源问题决不仅是价格问题。资源是有限的,但需求是无限的,尤其是近年来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冲突的情况下,节能降耗已成为能源领域里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