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镇类旅游地的居住空间在旅游商业化的影响下发生变迁,居住空间的相关研究是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的研究是理解旅游驱动旅游地社会空间变迁作用机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周庄古镇历史镇区为案例地,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周庄居住空间变迁进行调查,并展开分析,发现周庄历史镇区的居住空间形成了使用者多元化、空间功能多样化、空间分布破碎化的变迁特征,认为产生变迁的根源是旅游发展后新主体大量涌入,其基于各自的立场而对旅游商业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评价标准,而这种源于利益考量的理解与评价的差异与变化产生了对古镆旅游商业开发的不同行为,本地社会关系在这种频繁的实践与互动过程中不断复杂化,出现新的空间,居住空间发生变迁.游客是居住空间变迁的主要依据,其好恶的变化引导了市场变化,旅游市场供给方积极响应变化,满足游客的需求;政府是变迁的主导力量;开发商通过资本优势影响政府,强化了政府在变迁中的作用;本地世居居民是旅游发展前居住空间的建构者,旅游发展后发生分化;外来旅游从业者涌入,置换本地居民,传统社区共同体瓦解,推动了变迁.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梳理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空间生产”“空间关联”和“空间正义的重构与消解”3个维度,构建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分析框架,以审视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与背景区域间的空间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旅游活动在贫困社区中的介入过程,是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空间的演化过程;社区在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具有空间生产和空间关联的属性;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机理表征为“尺度机理”和“互动机理”;社区与背景区域因空间生产而产生互动,彰显旅游扶贫的空间关联效应,并通过空间生产和空间关联重塑社区及其背景区域间的空间正义格局。相关探讨可以拓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影响研究,深化对社区参与旅游过程及其作用机理的认识,对于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区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传统社区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是游客体验的对象,也是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以传统社区(社会)空间为研究对象,依照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以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对旅游与传统社区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旨在为后续的旅游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研究发现:旅游影响了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游客成了传统社区空间生产的主体之一;旅游利益相关者是传统社区空间的主要建构者,并通过占有传统社区的土地成为社区空间的直接生产者;空间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主体生产目标和行动的错位是导致旅游影响下的传统社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矛盾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强  李映辉 《旅游学刊》2011,26(11):84-89
文章运用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其总体特征也在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不同空间层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中国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空间集聚性,且存在不断增强的趋势。局部区域的空间集聚表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并以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临界区域,沿主要铁路干线发展,且空间扩散作用具不断增强趋势。东中西部及主要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明显,但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受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明显。进而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为国家旅游空间规划与开发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市主城区之外的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市和增城市的5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旅游地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类型交叉组合的复合方法将广州市外城旅游地分为三种类型,对这三类型旅游地的数据进行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最终得出广州城郊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逻辑主轴,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治理的政策工具,对全域国土实行分区分类用途管制,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管控约束。因而,如何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旅游刚需”与空间治理的“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的特点和要求,探索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路径:(1)创新旅游资源的认知和评价方法,从消费视角转向“生产+消费”双重视角,从关注吸引力转向聚焦体验价值,从资源单体转向综合地块,从静态认知转为动态评价;(2)变革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逻辑,以空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空间识别—空间诊断—空间规划—空间重构”的技术路线编制规划;(3)创造性地衔接旅游产业用地需求,通过争取旅游用地单列、旅游弹性用地、点状供地等措施,谋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行为有效融入国家法定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管理平台;(4)创新转换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借助推广生态旅游模式、促进“旅游+科技”融合、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旅游集聚化开发、创意利用非优旅游资源等方式,摆脱粗放式“野蛮增长”,推动旅游业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战...  相似文献   

7.
旅游小城镇中心区空间意象与空间整合——以阳朔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地域范围较小以及资金和服务设施的有限性,旅游小城镇呈现出以小城镇中心区为旅游活动集中地和形象重点展示地的特点,中心区成为旅游小城镇不可或缺的表现空间.意象是检验空间品质的有效方法,可以考察中心区空间整体性之问题.依托我国小城镇的历史背景,线形街道和点状公共空间是大多数小城镇中心区空间意象的主导元素.阳朔县城关镇意象性个案调查显示:中心区目前存在空间感知的断裂点,应以建立统一、连续而富有本地节奏特色的小城镇中心区为目标进行空间整合,以进一步促进小城镇与旅游的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现有研究分析了文化空间的哲学意义,并将其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属性,而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探讨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体系,文章综述了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的三重视角,分资源利用、整合路径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了文化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9.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思维下的物质与空间等,分析介绍了2005年以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的进程、方法、主要研究方面及其进展,对包括物质符号学制图法、参与观察法或行动者研究法等特有方法,和旅游物质、旅游地和旅游网络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评介。与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范式相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明显具有空间转向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如何通过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提升当地文化影响力、促进旅游业发展,成为许多村落面临的转型难题。文章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曹村乡草庵村为例,以黄河流域耕读传家为文化脉络,沿袭原始聚落发展中的“师古性”“自然为师”的公共空间,在当地传统民居的基础上,以石头作为乡土IP,结合豫西传统村落中的村口空间、民居空间进行内生式更新设计。同时从精神寄托、顺应地貌、统一肌理、民居更新等方面深入研究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创新策略,以期村落焕发生机,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黄河流域村落的发展建设提供经济远景。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旅游发展战略和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活动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1)观光旅游为基本层次,(2)购物和娱乐消遣为提高性层次,(3)休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考察调查,文化瞻仰,商业活动等为旅游的特殊层次。 风景资源结构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接待服务措施结构为发展旅游业的保证条件,为购物和娱乐旅游服务的商店、娱乐场所和设施则是发展旅游的提高条件,要发展上述  相似文献   

12.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地图是行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梳理认知地图的概念体系、地理学与心理学对认知地图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30年国内外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研究发现:①旅游者认知地图是具有空间定位功能的、动态的、三维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②受旅游活动特点和旅游地类型影响的旅游者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地图类型与空间结构;③旅游者在环境习得速度和过程方面都与一般环境学习存在显著差异;④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游客类型影响因素;⑤旅游领域的研究多采用适合现场情境的方法和技术;⑥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思想、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缺陷.最后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几个多学科的重要命题.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对于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空间行为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象空间分析对旅游地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城市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照片选取和意象草图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南昌市旅游地的意象空间结构以"矩形"为特征;对典型地物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发现,地标性景点和道路出现的概率最大,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出现的概率次之,节点出现的频率最少;南昌市意象空间地图与旅游交通地图相比,在涉及的空间范围、包含的景点数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游地聚居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线索.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影响许多旅游地聚居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利用主体在聚居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聚居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旅游者、环境移民、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投资商等是住房设计、住房质量、聚居规模和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聚居空间变迁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居住满意度和居住环境影响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文章从高速铁路提高可达性、降低旅行成本以及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等三个方面,建立了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其他国家的高速铁路为例,归纳总结了高速铁路与旅游空间重构的实践经验.最后,文章以郑西高铁为例,对该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郑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的结果将是西安、洛阳和郑州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商务旅游中心;随着中原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洛阳将借助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产业要素将向洛阳集聚;郑州的陕西旅游市场规模将扩大;沿线其他旅游城市在旅游资源特色挖掘和产品错位开发的前提下发展成为旅游站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系统研究了巴马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包括客源市场构成、游憩活动空间结构和空间行为模式等内容,得到如下规律和结论:巴马国内旅游者比重随年龄增长有递增趋势,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都占有一定比重;巴马国内客源市场分布广泛,但集中度偏高,客流空间使用曲线呈Maxwell-Boltzman曲线和U型曲线的复合,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段性,出现多次波动;旅游者到巴马最主要体验长寿养生游,大中小尺度游客都集中选择级别高、独特性强的景区,倾向选择住在景区及附近的养生公寓和农家旅馆。  相似文献   

17.
新的社会经济地域空间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新治理关系和制度竞争优势的重构和新生。山地旅游发展面临着点状破碎化经营、边际收益范围狭窄、发展效率停滞不前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政区经济的空间异质性及其边界效应,仅将山地旅游作为“点状事物”的研究方式已经与新时期山地旅游一体化跨界整合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文章尝试分析山地旅游的跨界属性和内涵维度,解释山地旅游跨界成因与阶段性研究缺陷,提出促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尺度研究体系。研究发现,山地旅游跨界与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方文化系统、产业价值链组织、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方面关联紧密,我国山地旅游跨界问题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出现,从自然发展、边界确立和模式分化3个阶段的表征可以透视出制度空间对跨界问题出现的根本性影响。针对山地旅游研究对跨界主题关注不足,未来应从区际协同层面、地方制度层面、本体空间层面以及社区发展层面突出多尺度研究体系,促进山地旅游从空间分治走向跨界联合、从刚性约束融入柔性善治、从同质竞争转向创新协作、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网络,推动山地旅游研究的创新超越。  相似文献   

18.
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命题。针对长征沿线多尺度红色旅游空间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地理学在人类闲暇活动空间和行为决策方面的理论,还可以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结构规划、旅游线路优化等实践需求提供支撑。文章获取了2012—2022年长征沿线红色旅游轨迹1 576 093条,运用无监督学习模型分别从大、中、小尺度挖掘红色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通过仿真模拟分析评估模式韧性。主要结论有:1)长征沿线红色旅游活动尺度越大模式越少,大、中、小尺度下分别形成了17种、56种和81种红色旅游模式;2)长征沿线已形成8个主要的联动区域,大尺度下主要为2~4个省份间的联动,中尺度下以3~6个城市间的联动为主,小尺度下则表现为1~3个长征相关红色旅游景区联动特征;3)模式网络韧性来看,中尺度模式>小尺度模式>大尺度模式,中小尺度的模式间韧性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9.
杨苗  彭亮 《西部旅游》2024,(5):78-80
在大众旅游时代和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场景营造成为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影响因素,是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的着力点。基于此,文章以嘉绒藏族居住地区小众空间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场景营造的必要性,并结合已有的场景营造相关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该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提出了场景营造的要素构成体系,明确了场景营造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策略,以此助力嘉绒藏族居住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逸 《中国生态旅游》2022,12(3):343-357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本文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属性出发,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研究进行回顾,重点评述了国际旅游地理学界所做的多次探索,并对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与逻辑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理论框架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研究边界和研究问题尚未清晰。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旅游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经济地理现象研究的3个关键理论问题:(1)旅游空间粘性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生产机制;(2)流动范式的地理逻辑带来的新型人地互动关系;(3)弱关系空间组织下的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也有助于推动主流经济地理学对旅游话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