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尹振华 《旅游学刊》2004,19(5):40-44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提高其文化品位;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我国旅游者消费理念已相对成熟.预示了巨大商机.探索我国都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旅游与书画     
旅游与书画季曾去年底,“河南省旅游书画院”正式挂牌成立的同时,在原省博物馆举办了历时五天的“河南省’97中国旅游年书画作品展”。这两件事都是对旅游业与书画艺术进一步沟通的举措。旅游,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一项探索文化、追求美感的活动;而绘画和书法则是文...  相似文献   

3.
忻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开发山水关特色旅游,壮大三产”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提升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三大工程之一。这一决策,集中了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实践及智慧,得到了广泛认同。怎样把握忻州“山水关”概念及其文化特色,怎样打出“山水关”文化旅游的牌子,不少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建言立论、献计献策,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笔者想就有关问题谈谈看法,是为交流。  相似文献   

4.
漫谈巫山文化旅游作者:蔡剑侠单位:巫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634700)文章指出,巫山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龙骨坡“巫山猿人”以及“巫山神女”,还有孔明碑、陆游洞、悬棺实物、商周文化遗址、明清古建筑群等等,其博大精深不但为全国自然景观旅游胜地所少见,...  相似文献   

5.
旅游立市     
桂林是一座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悠悠岁月,为桂林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多姿的风情和璀璀璨的古迹。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一年四季均直游览。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自古有“山水甲天下”之盛誉。桂林景区,十分广阔,方圆数百里,面积达两千多平方公里,有开发观赏价值的景点200多处。桂林正式对外开放以后,己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十大风景名胜评选活动中,“桂林山水”仅次于长城名列…  相似文献   

6.
<正>全域旅游视角下,湖北宜昌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不仅为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微度假”的好去处,还大幅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文章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分析宜昌市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宜昌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策略,以期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旅游需求,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兆荣 《旅游学刊》2004,19(6):20-27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借此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和重视。这无论从学科的理论反思抑或是应用层面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界对孔子旅游思想的研究涉及到孔子旅游活动的分类,远游观和近游观,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游和体山悟水的自然之游,反对佚游等旅游态度,以及山水比德的旅游审美观等,并认为孔子的旅游思想是功利性的。本文在评述前人成果基础上,指出研究中存在对“旅游”内涵界定不明确,对旅游行为分类不合理,论证中的牵强附会之风,以及比德观的简单化认识等问题,并对孔子“比德”的旅游审美观进行了再审视,认为对孔子的旅游观做功利与否的断定是不切实际和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05,20(4):67-7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也是两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对比这两个概念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入手,辨析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研究范畴,指出目前研究的局限和应有的研究框架,并分析其相应的实践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2,17(6):64-70
本文对普恩博士提出的新旅游理论及其预测提出了质疑,在新旧旅游的划分、大众旅游的性质和作用以及与替代旅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与普恩博士迥异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大众旅游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时间推移,大众旅游可能发生整体性的进化,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个性化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但大众旅游与“新旅游”作为旅游消费的两极不仅是永远不会被相互替代,而且“新的”大众旅游还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旅游学刊》2013,(11):5-7
旅游产业已经蔓延到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旅游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带来的冲击也早已引起关注。可以说,旅游成为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不得不面对的议题,理解旅游也成为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朝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是人类有异于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人类学视角,透析了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旅游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文化“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3.
有预算的消费与中国旅游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消费转型:从无预算到有预算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部分人群的消费从初期的有预算进入到无预算.这里说的无预算就是不按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来“量入而出”,而是通过灰色收入、“三公”经费进行消费,大大超出自己的收入预算的消费.这样的无预算消费助长了奢侈性消费之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巨大.“反腐”使得来自政府及相关群体的奢侈性消费大幅减少,中国将再度进入有预算的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的有预算消费与改革开放前或初期的有预算消费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有质的不同.简单地说,前一阶段是因为相对贫穷而不得不有预算,这个阶段是有较多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量入而出”的有预算.  相似文献   

14.
李虹 《旅游学刊》2012,27(5):10-12
一、世界遗产西湖的普世价值 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俊  占胜蓝  郑诗琳  黄焕 《旅游学刊》2023,(10):151-159
文章以广东省网红乡村民宿H民宿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析民宿旅游的乡村性生产与消费及互动过程,有以下4点发现。(1)H民宿的经营者以自身对乡村性的认知为基础,通过物质空间建构、文化空间营造和新媒体工具运用等在地生产实践进而表征和展演乡村性。(2)在乡村性消费中,H民宿游客的消费更多集中于农耕知识体验、自然景观环境、农家生活文化和想象“乡村”等不同层面。但由于游客对乡村了解、感受程度的差异,不同游客的乡村感知具有矛盾性与异质性,呈现为全球地方化下消费体验相异的特征。(3)游客通过再消费与传播、拒绝与批判等不同的消费行为将消费意见反馈至生产者,生产者则对应采取调整策略,并通过体验空间的重塑和知识空间的再造进行乡村性的再生产,从而形成了消费与生产的互动过程。(4)在民宿旅游情境下,乡村性在生产与消费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成“舞台真实”,具有本真化和失真化的双重表征,呈现了真假混杂的特征,并随着不同主体的互动实践,呈现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不断在本真化与失真化的连续谱上流动。  相似文献   

16.
罗香分 《西部旅游》2023,(3):108-110
<正>贵州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是集“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保护、文化休闲旅游、创意办公、文化艺术交流等于一体的遵义文化新地标,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典型代表。文章以系统性、主题性、多样化为优化原则,从园区整体品牌建设、单项产品开发、产品结构层次等方面入手,对1964文化创意园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设计,以增强园区产品的体验性和吸引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抢抓国家“新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政策叠加机遇,坚持以文化立州、旅游富州、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全力打造文旅“百亿级”首位产业,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开发和品牌打造,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全要素、全方位、全季节发展,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种文化积淀极为深厚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无不彰显个性文化特色“中国四大名楼”、“中国五岳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和“中国三大石窟”等,均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某些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的一种优化整合,蕴藏着深厚伟大的文化内涵。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俱乐部旅游:实施、意义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娟 《旅游学刊》2004,19(1):37-41
本文根据实地调研,讨论国内新近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俱乐部旅游。文章首先分析这种旅游方式成功实施的三要素,即相关主体、旅游线路设计、物质准备及费用;其次,从旅游者、当地社区、旅游组织者以及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和遗产保护等角度,对俱乐部旅游进行收益分析,并同时与其他旅游方式进行效益比较;第三,通过讨论俱乐部旅游与“大众旅游”、“自助旅游”、“另类旅游”以及“活动旅游”等旅游概念的关系,对其进行学术定位;最后,从俱乐部旅游的易行性、潜在的参加者群体、与户外健身运动的关联性、以及中国户外运动资源等4个方面,指出俱乐部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余欣蕾  王珏  谢瑚 《西部旅游》2023,(19):79-81
<正>数字化背景下的体验旅游产品以数字化发展为依托,结合现有的旅游产品或新开发的旅游产品,融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视化交易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能有效地记录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稀缺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风貌,使旅游业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对此,文章将数字化背景下的体验旅游产品划分为视觉层次、“视觉+听觉”层次、“视觉+听觉+触觉”层次,分析数字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