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过程中是谁在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德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着认识的交往过程.因此,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忽略两者之中的任何一个都将导致德育效果产生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仍存在诸多困惑和误区.应采取的对策是:增强老师的主体意识和德育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和能力;在德育目标上,把理想教育与现实取向结合起来;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德育内容上,重视道德规范和基础文明;在德育方法上,坚持动情性与明理性的统一.同时在德育模式上,应讲究科学,发挥德育的防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种种挑战成了各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通过对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德育教育现状调查和分析,探求出高职德育教育对策,即改革德育理念,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改革教育内容,促成德育课程新体系的实施;改革德育主体,形成多元化德育主体群;改革机制,营造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重视道德意识与政治要求的传播与灌输,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弱化了道德实践在德育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社会引导功能与家庭教育功能双重弱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中知而不行、知而逆行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探索一种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有效地纠正了传统高校德育的缺点与不足,强调知行并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具有德育功能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从而促进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内化,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长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弱化德育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高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平等、互动、和谐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德育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渗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表明,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可行的;我们在学科渗透中要注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结合现有教材和教学资源,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治党治国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要转变高校德育的本质观、功能观、价值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并构建社会化的立体德育网络,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短期支教作为支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蓬勃发展,为平衡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差异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深入探讨短期支教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是确保短期支教活动良性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此,文章从受教学生角度出发,以三峡大学短期支教活动的开展为例,向受教学生群体发放调研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短期支教对学生心理和学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对学生心理方面造成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从支教老师和高校角度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希望能为促进短期支教活动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可以被抽象地概括为物质性载体、制度性载体以及文化性载体,还可以被形象地概括为节日、传媒以及活动等载体。在选取施教载体时,施教主体一定要对受教客体的若干特点进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增强施教载体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施教载体则更应朝着多样化、具体化以及生态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大量探讨。本试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德育评价方面,对德育工作低糜原因作些探讨,从而要求广大德育工作树立综合教育、开放教育、主体教育、创新教育的德育理念,以期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经过多年实践而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手段、途径等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情况,需要从德育的观念、德育的内容、德育的主体等方面着手,努力为培育校园道德文明寻找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德育模式凸显其滞后性和局限性的弊端,针对这种现状,建构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平台德育模式便成为时代必然.平台德育模式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德育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实现互动交流的德育模式,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不端,道德行为失范,道德素质低下,高校德育绩效不彰已成不争的事实。从高校德育运行机制角度看,德育实效性弱化的根源在于:高校德育地位低下;德育目标泛化;德育内容重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引入;德育方法重灌输轻引导;德育环境复杂多变;德育评价偏离学生实际等。儒家思想精义与高校德育思想契合度高,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思想源泉,因此可以引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德育机制:坚持德育首要性;细化德育目标,树立生活德育理念;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补充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形式;树立德育环境三维一体的整体观;他律与自律并重,完善德育评价。  相似文献   

14.
由于广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广告主体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虚假广告发布的媒体越来越广泛,且出现了高层化倾向;虚假广告涉及的商品、服务种类也越来越繁多;集体化倾向明显,严重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广告市场的秩序.为此,国家必须建立和健全广告监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使广告主体对虚假广告"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相似文献   

15.
德育实效性差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其主要原因是动态的德育教育理论与僵化的教学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着"错层",具体表现为:动态理论与主体认知的"错层";动态理论与德育内容的"错层";德育实践与途径方法的"错层";德育实践与继承借鉴的"错层".通过从"错层"分析切入,试图在时间横轴与空间纵轴的交叉碰撞中探索、寻求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德育评价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风向标"。当前高校德育评价制约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表现,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差异化、客观科学的德育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提升,为每个个体强化道德认知,指引道德规范,促进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7.
严格控制学生活动的时空,为学生精心设计理想化的成长轨迹和氛围,为学生全身心地营造含有无微不至爱护的巢穴——德育操作的C型模式;拆除学校无形的“围墙,”使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在与环境的抗争中吸取营养,增强免疫能力——德育操作的O型模式。虽然不同模式的德育操作,都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然而,选择采用何种模式的德育操作,则必须考察其所处的时空背景。  相似文献   

18.
充分挖掘开发"中国好人"精神这座宝藏,将"中国好人"蕴藏丰富的"精神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将"中国好人"精神资源开发应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嵌入与融合路径,既能集聚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和载体,又能将"中国好人"精神落地生根转化成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和行为担当,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为科学导向,大学才有灵魂和生命,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应规划德育体系 ,拓宽德育教育内容 ;改进灌输教育方法 ;树立全员德育意识 ;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