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的历史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人类社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这些文化也造成了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其目的就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类所特有的文化对象和文化实践所导致的结果进行深刻的反思,从更深的角度和层次去审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总体性价值和观念,以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境遇,最终形成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有关学界近年讨论的“建构马克思哲学新形态”过程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一直被受到关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都不同于其他实践哲学,其特征即理论形态如何?本文试图在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意义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传入我国,九十年代初盛极而衰,其兴衰过程如此短暂。令人不无遗憾。然而从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还远未成熟,从其对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4.
供销合作社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中,也包括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基础,对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实践论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视知行、强调实践的特质,突出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批判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知行观点,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和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是对知行关系学说的最高认识与理解,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6.
感性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世界是马克思对世界的指称。马克思对感性世界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的存在,一是感性活动。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感性世界的内涵。马克思的感性世界与哲学教科书中的物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世界并不独立于人存在,而是对象性的存在;感性世界的运动是感性活动,实践是对感性活动的哲学概括。感性世界确立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基础,同时也确立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7.
8.
9.
邓小平科技论的文化哲学贡献●姚万禄(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白银,730900)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邓小平突破了我国文化哲学建构中的诸多历史局限,确立起科学技术在中国文化哲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建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可能,有利于把中国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下,生活世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活世界决定了人的初始存在形态和发展前提;反过来,人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不断构建新的生活世界;两者在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它把研究的重心越来越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哲学的转向,这种文化哲学的转向和20世纪哲学的其他转向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其文化根源是什么?弄清楚上述问题,无论是对于我们深刻领会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还是对于我们领会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特质,意义都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2.
13.
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称谓。实践哲学的任务在于把普通大众从常识的世界观中解放出来而上升到健全的见识,这实质上是一种领导权斗争。 相似文献
14.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近年来,许多学者就哲学基本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见解和观点,但仍有分岐。认识统一的办法唯有从马克思创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即实践的思维方式出发,来理清马克思哲学基本问题的本真思想。 相似文献
15.
16.
17.
立足于马克思实践观,如何更好地实现伦理文化目标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马克思实践观伦理文化形成的现实境域、马克思实践观伦理文化的内在规定和新形势下我国伦理文化的构建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建设功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子祥宏观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所具有的文化建设功能应包括:理论指导功能、调研实证功能、咨询决策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及人才培训功能等,其中尤为重要的当属理论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千年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文化在自身底蕴的积累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之中不断异化。其中,有广纳博采众家之长的繁荣鼎盛时期.也有华夷隔绝的“停滞”时期.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中国文化都以其“有容乃大”的顽强生命力存在发展下来。在当今社会.中国文化一样随时代变迁.在此过程中,新的环境的影响.文化生存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认识?本文就是从哲学角度对历来中国文化的异化生存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