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玮 《开发研究》2015,(1):129-132
羌绣手工艺是羌民族悠久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承载物。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羌绣手工艺发生的转变是复杂的。对汶川羌族刺绣手工艺的历史渊源、生活文化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羌绣手工艺的意义变迁与呈现,思考羌绣手工艺在当今生成为一种生产活力、文化活力作用于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通过"一针一线"羌绣品牌的个案分析提出挖掘羌绣潜在文化价值,创新生活文化的多元需求以及在都市文化有益的补充与健全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进而创新性地实现现代价值转换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有着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伊玛堪”“鱼皮制作工艺”等已经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随着时代的变革,非物质文化生存植根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日益被侵蚀和压缩,一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种数字化模式,可以利用数字采集、数字修复、数字展示等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全新的保护方式和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3.
王琴  杨雨鑫 《魅力中国》2014,(7):268-268
羌绣是羌族美丽的民族符号,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羌民们在袖口、衣领。衣摆或是鞋子、头帕甚至窗帘、枕被上绣着美丽的绣花,用各种不同的针法将生活中的种种图案绣出,既展现了美的艺术,又反映了民族文化。本文以茂县、汶川羌绣的开发调查为例。分析目前羌绣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更好地开发利用羌绣,更广泛地宣传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黄琳 《中国西部》2011,(13):79-84
如今,阿坝羌区旅游呈现出浓郁的文化色彩,羌绣、羌笛、羌舞……羌文化在阿坝旅游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2011,(13):46-47
“此情有景道不得,羌姑刺绣在前头”,在羌寨听到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夸张,羌绣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羌绣是活着的具有灵性的景观,作为骁勇善战的羌族,在刀光剑影中开放出的温柔的花,一直鲜艳在羌族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与中国作为一个时髦的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人的视听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它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启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项目(1972)的补充,“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在世界范围内保护和抢救非实体性质的、民间与传统的文化表现和文化空间,包括口头传统和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1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评选出三批、90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的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和蒙古长调(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名列其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故宫、长城、敦煌、泰山等文化与自然遗产一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表征。或者说,它们都是中国作为一个“想像的共同体”的核心符号。受到世界范围内“申遗”运动的感染,以及中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力度的加强,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工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该工程既延续了此前一系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如“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本文论证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都市并非是文化的“荒漠”,也遗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旅游城市相比,都市可以借助于自身有利的条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昱 《理论观察》2007,(4):204-20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弥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概念与范畴,形态与特征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界定?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是通过翻译的途径引进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反复修正并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向世界发布的文件中,在不同时期曾经使用过“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术语。…  相似文献   

9.
杨敏  王勇 《改革与战略》2008,24(7):129-131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多样性的体育教育传承的新思路研究,以此较好地完成既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鲁绣即山东绣,又称"衣线绣",是古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是中国北方民间刺绣的代表。它最迟自春秋战国时期在齐鲁大地起源,传承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鲁绣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从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保护与传承谈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文化生态,传承文化精髓,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标题上方的图标鲜为人知,却有着较强的视觉;中击力,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国美学气派,这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识。 相关部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解释,让这个抽象图标有了鲜活的内容: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宇,”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宇,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然而,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却主要以人类的口头或动作作为传承方式。这一特殊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使这些文化遗产变得异常珍贵的同时,又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崇文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因种种原因,代代相传的“绝技”岌岌可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脆弱的人类财富。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和保护。今年9月,《崇文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式问世,在全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引起不小的波动。 如何最大限度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充分发掘其商机,在发展中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琳 《中国西部》2011,(13):79-91
如今,阿坝羌区旅游呈现出浓郁的文化色彩,羌绣、羌笛、羌舞……羌文化在阿坝旅游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可以说,世界大多数旅游胜地的"卖点"均突出"文化"二字,"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灵魂,更是彰显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区域内涵与价值的标杆。  相似文献   

15.
胡莹 《理论观察》2009,(1):174-174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具有永久保存的载体,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即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文化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包括其文字记载、影像资料、实物道具等,还应该包括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程中所做一系列的申报准备工作和相关的文字材料等。  相似文献   

1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维吾尔族民间组织起着传承民族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唤起民众文化自觉等作用。充分发挥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是保障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文化持续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等地的文化设施在地震中全部被夷为平地,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 让人痛心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受损严重,二王庙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伏龙观屋脊坍塌、千年“鱼嘴”震裂,上清宫、天师洞结构受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多处垮塌,桃坪、萝卜寨等羌寨多处损毁。  相似文献   

19.
陈娥 《理论观察》2013,(3):82-83
随着经济发展和审美消费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本"成为各发达国家和地区争相掠夺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保护和立法保护为主,而在司法诉讼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制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侵权具体类型出发,探讨外国的保护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借鉴他国有效的制裁保护制度,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中引入公益诉讼,针对我国目前诉讼制度存在的障碍,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海东地区的海东镇为例,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海东镇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远意义及措施.充分说明了保护与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着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就是守护着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