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纳税评估工作不仅是税收风险的主要应对手段,也是税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当前,伴随着征管体制改革,以及信息管税思路的进一步强化,纳税评估必须要紧密结合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思路,才能达到降低评估工作税收成本,提高纳税遵从度,统一评估操作规范,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提升征管效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信息管税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工作的思路,而作为信息管税中的重要环节,纳税评估的信息化便变得不可或缺.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税收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纳税评估制度对完善我国税收征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概述了纳税评估的概念与现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对各国税务管理情况特别是信息化应用情况的研究,借鉴国外纳税评估的实践经验,对完善我国纳税评估信息化以及信息管税工作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纳税评估又称审核评税、税收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及日常掌握的各种税收征管资料和信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对纳税人在一个纳税期内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估量和评价,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和异常情况的管理活动。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税收征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变革对税收流失的影响机制及影响效应,采用多指标多因素潜变量模型估算各省的隐形经济规模,用于衡量相关联的税收流失规模。进一步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采用纳税评估户数和评估环节补缴税款数额作为征管制度改革的代理变量,检验了征管流程改革带来的征管效率提高效应。研究发现:税收流失呈现"倒U"形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省由隐形经济带来的税收流失在达到最大值后普遍出现了下降;实证检验结果验证了纳税评估不仅直接减少了税收流失,同时纳税评估增强了传统的稽查效果,间接缩小了税收流失规模。  相似文献   

5.
非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县二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做好非国有企业税收征管工作十分重要.本文从3方面提出税收征管思路:一是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机制,强化税源监控;二是建立健全征管机制,强化执法力度;三是建立健全改革机制,强化税收征管.  相似文献   

6.
纳税服务工作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不断优化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改革的大趋势,这对于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减少税收征收成本和加强征纳关系和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税收风险管理被税务部门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弥补征管漏洞和强化税源管理的手段,税收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纳税服务属性,在大数据化时代对纳税服务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纳税服务视角来研究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仅可将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且有利于推进针对纳税人的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税务理论界上,把纳税义务人对税收的表现模式大致上分成两大类:税收遵从和税收不遵从.税收遵从是指纳税义务人在税收收入确认的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考虑成本和效益,积极维护税收法律制度,认真履行义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相对纳税不遵从问题.纳税活动的中心和要义就是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税收遵从度的不断提高.本文运用税收遵从理论,结合我国税收遵从实际和税收征管现状,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税收征管经验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我国可以借鉴的做法,最后对构建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征管体系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旭 《时代经贸》2007,(5Z):139-140,142
纳税评估能够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是强化我国税收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增值税带来了问题,对电子商务条件下增值税的纳税评估也提出了新问题。本文探讨了电子商务条件下增值税的纳税评估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激励企业自主纳税为主的柔性税收征管作为税务机关的新型征管方式,是税收征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纳税信用评级制度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9-2019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柔性税收征管对企业税负影响的净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纳税信用评级为A级的企业名单公示后,充分发挥了柔性税收征管的激励效应,导致企业税负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检验,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对企业税负较高或较低的企业没有显著影响,与国有企业相比,其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大;较高的企业声誉给企业纳税行为带来激励和约束双重影响;柔性税收征管对刚性税收征管存在挤出效应和补充效应。研究结论对税务机关确定最优税收征管方式、建立健全纳税信用体系等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税收遵从和纳税服务是围绕税收征管产生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传统税收征管体制下,二者之间呈对立关系,导致税收征管低效率。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二者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鉴于我国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存在的一些制度缺陷,本文认为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应该从厘清税收岗位纳税服务的职责、建立科学考核机制,激励主动服务、整合纳税服务相关资源、着力降低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加强纳税服务的社会协作等方面入手,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税收征管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难点及影响纳税遵从度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若干对策建议,包括以税收价格论重构税收法律意识理论基础、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税法知识宣传与教育,普及税法知识等.  相似文献   

13.
纳税遵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的一个基本评价指标,理性的经济人会权衡遵从的成本和收益并作出理性的选择。本文分析了影响纳税人行为选择若干因素,提出要优化财政税收体制,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培植出一种新型的税务遵从文化来提高人们的纳税遵从概率。  相似文献   

14.
杨抚生  曹信邦 《经济师》2002,(4):206-207
我国加入WTO后 ,如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文章从分析归纳世界各国税收征管改革发展趋势入手 ,提出了我国今后税收征管改革方向应着重在加强税收征管法制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税收征管体系和优化纳税服务 ,维护纳税人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税收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税收宣传对于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意识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纳税义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应该尽快解决目前税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税收宣传参与度,建立税收宣传常态机制,树立积极的税收宣传意识,注重税收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建立和完善税收宣传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6.
郭仁真 《经济师》2005,(12):218-218
针对基层税收征管的税源流失严重、征收不到位、纳税服务欠缺等问题,文章提出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优化纳税服务、提高业务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纳税评估是我国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下提出的一种税源管理制度和措施。这项制度实施以前,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分析和判断是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环节的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税收分析和判断来确定稽查对象。本文从工作内容和工作目的分析了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纳税信用评级披露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税负水平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析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评级为A的结果起到了减轻企业整体税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降低了所得税税负,对流转税税负和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并不明显。异质性检验表明,纳税信用评级政策对A级企业"减税"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在联合"惩戒激励"双重阶段、重点产业、非国有企业以及税收征管力度大的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影响机制方面,纳税信用评级结果为A通过增加企业纳税遵从,促进"应收尽收",同时给予足够的税收和融资等政策优惠,促进"应享尽享",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降低了企业整体税负。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税收征管和企业税负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减税降费,实施精准有效的征管方案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闫建廷 《经济师》2004,(2):277-277
一、构建税收信用的意义1 .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税收环境。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信用状况。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处于创立阶段 ,需要政府的推动 ,当务之急是建立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首先从制度和机制上 ,健全完善依法纳税信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纳税、守法经营、公平竞争 ,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税收环境。2 .可有效配置征管资源 ,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实现征管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张源 《大陆桥视野》2016,(10):59-60
税收遵从度,是指纳税人受主观心理态度的支配所表现出来的对税法的遵从程度.税收征管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的税法的规定,对税收工作实施管理、征收、检查等活动的总称,又称"税收稽征管理".因此,纳税义务人对税收的尊从度,影响着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