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     
《中国对外贸易》2009,(7):11-11
前5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340.5亿美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6月15日表示,今年1至5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340.5亿美元,同比下降20.4%。我国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下降35.7%,西部地区下降30.2%。  相似文献   

2.
中部振兴新战略:培育第二增长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五年来,东部与中西部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继续扩大,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份额从1998年的58.12%上升到2002年的接近60%,相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份额在呈持续性缓慢下降趋势,5年时间,中部地区GDP份额下降1.2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受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下降势头有明显减缓。现在的区域增长格局是中部经济在缓慢“塌陷”,中  相似文献   

3.
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江西、山西中部六省地处内陆腹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0.7%;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断下降,形成了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笔者认为,允许中部地区发行地方公债,是摆脱中部地区财政困境,加速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时期推进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两、河南、湖北、湖南6省,面积占全国的10.7%,2009年末人口约占全国的28%,GDP占全国的19.4%。自2006年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基础日益雄厚。但与此同时,一些制约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  相似文献   

5.
《化工科技市场》2006,29(8):58-59
1)1~5月西部和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速在20%以上,增幅提高,东北和中部地区增幅回落。 1-5月,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个地区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26.04%,14.38%,17.21%和24.51%。与上年同期相比,西部和东部地区增幅分别提高4.28和1.57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0.05和0.43个百分点;东北和中部地区增幅分别回落12.26和10.76个百分点,比重分别降低0.32和0.17个百分点;西部、东北和东部地区的出口增长均快于进口增长,中部进口增长略快于出口增长。  相似文献   

6.
中部崛起重在发挥人力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中部却在塌陷。2001年至2003年,中部地区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1.8%和014%,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份额由30.2%下降到29.5%。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贸易》2006,(4):73-73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脉络将是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人才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形成东中西互动、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特别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防止出现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既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国家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中部地区要从根本上遏制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的出现,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贸导刊》2008,(18):31-33
今年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整体上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快中趋优”的特点。1—6月,中部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691.35亿元,同比增长13.32%。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产业承接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胡春晓  翁贞林 《商业研究》2006,(20):111-114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走一条工农关系互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此,在分析制约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因素基础上,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因地制宜,科学规化,走协调发展的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论中部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位于北纬25—40度,东经108—119度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各省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经济等综合优势,加快发展,加速崛起。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当前各项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找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重点研究中部地区对外面贸易与区域增长的发展现状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富堂 《中国市场》2008,(27):26-28
在国家提出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地区空间新格局正在形成,城市化发展加速,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升级,中部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仍面临观念、结构、效益等问题,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中部地区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又好又快地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钟心 《商界名家》2005,(10):48-50
党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中部各省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振兴,是现在全国讨论的热点之一。带着这个热点问题,《商界名家》记者最近采访了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辜胜阻教授曾任湖北省副省长,武汉市副市长,长期工作在“中部”第一线.对“中部崛起”有着独到而深入的研究。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中部崛起必须要走重塑区域经济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六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所占全国的比重严重偏低,2004年外贸依存度为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60.8个百分点。因此,中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吸收外资规模,是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中部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从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以及对外贸易结构上分析了其较低原因,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部门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关注的重点转向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中部地区包括黑、青、晋、蒙、皖、赣、湘、鄂、豫9省区,是东、西部地域的结合带,也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中部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大区,耕地占全国的50.4%,承担着国家57%的粮食收购任务。1990至1993年全国十大产粮和产棉县(市)中,中部地区分别占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18日,第七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中部地区海关关长座谈会在长沙召开,海关总署副署长邹志武出席会议。中部六省海关关长共同研讨如何促进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尚属首次。邹志武副署长在会上指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海关履行把关服务职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农机市场》2012,(9):4
8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0号)印发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部地区巩固成果、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此次《意见》的印发,为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财经界(学术)》2005,(9):126-12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在长沙主持召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温家宝强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和特点,以新的思路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研究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根据2009年中部6省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分别选择各省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的县域作为典型县(市、区),通过分析这些县(市、区)的基本情况并与浙江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进行对比,深入剖析了典型县域经济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