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李胜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1994,(4)
我的心里一直珍藏着一片红叶,它象火一样在我心中燃烧,岁月流逝,永不熄灭。 二十岁那年,我读中专三年级,霞和我同班。她是一位天真、活泼、聪颖、秀美的女孩。那时,我最喜欢读书,因此收藏了不少书,如《茶花女》、《红与黑》、《泰戈尔散文诗集》、《席幕容诗选》等。霞很喜欢读我的书,总说读书就是读人生。当我有了新书,总第一个送给她看。因为书的传递,我们常在一起谈人生的价值,每次我们谈得都很融洽、很投机。日子长了。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从我心底迸发,我喜欢上她了,悄悄把她装进了心里。 我感到快乐,感到生命的美丽,鸟儿向我欢唱,花儿向我招手。我每天都把目光射向她,深情地看她一眼,每天都要在课本上写她的名字。若有一日见不到她,整个人象丢了魂似的,神情 相似文献
3.
谢良芳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1994,(3)
蒙阿婆七十三岁了,如今虽银丝满头,皱纹满脸,但腰板硬朗,精神过人。 在信用社刚成立不久,她便成了那里的常客。 阿婆上下无牵无挂,半生清贫,几经沧桑,唯有那双粗糙得象松树皮的手,才是她辛勤劳动的见证。 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头戴斗笠、手拿鸡笼的她健步走进了信用社,冲着上班的两个姑娘喊道:“大妹子,存些钱。”声音好大,但姑娘们听惯了,倒不觉得刺耳。 “啊,你好,蒙阿婆,又存多少?”姑娘说话带笑,比唱还要甜。 “五十元。嘻嘻……刚卖了几只鸡,都帮我存进去。”蒙阿婆藏不住内心的喜悦,笑起来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相似文献
4.
家里排行老大的我,为了挣工分归还欠生产队(现在的村民小组)的超支款,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学校,从小学四年级的阶梯上辍学回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善心如佛的生产队长,看看我稚嫩的童体有些吃不消,就安排我白天放牧,晚上当记分员。每3天记一次工分,每月协助生产队会计结一次工分。虽说是生产队,但规模不小,有近60家农户,分布3个自然村,每月月底到生产队会计家结计工分不少于3天。春夏秋冬把算盘珠子拨得啪啪响,将250多本工分手册翻得毛绒绒的。最头疼最费劲的是年终决算,那可是真较劲儿。为了一分钱平账,少则查半天,多则查几夜。当时我埋怨过戴… 相似文献
6.
7.
<正>2005年3月,我被调到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西街道办事处核算中心,从一名企业会计转为农经工作人员。在此之前,除了对“三资”管理较为熟悉之外,我对其他农村经管工作十分陌生,可以说是农经工作的一名新兵。面对困难,只能是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地向前辈和同事请教,了解经管工作的历史和来龙去脉,一步步摸索、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一晃十七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一名农经战线的老兵了。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5.
韩幸福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1999,(3)
初开始读你是在几年以前,未曾想一时的邂逅竟促成了一份永远的美丽,一见钟情竟注定了你我必将一生相随的情缘。尽管当时你在我看来是“高不可攀”的刊物,也尽管当时我未曾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求得一席之地,但对于十年寒窗、名落孙山、在联社当代办员的我来说,《中... 相似文献
16.
17.
18.
陆秋中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1996,(1)
进社第一天 那是1954年9月21日的早上,拿着母亲给我的箱子和背包,我随新埭所董光琳主任,从新埭乘轮船到赵家庙上岸,走了三里路光景,来到杨瑶村——当时平湖县曹港乡政府所在地。刚刚诞生一个月的曹港乡信用合作社就设在乡政府里。那是土改时没收富农的三间横屋,信用社就在靠北的一间,全部财产只有一本帐台、一把椅子、一把算盘和一个帆布包。上午办好交接手续,移交的也只有一本帐、一个公章、一本存折和二十多万元(旧币)的现金。下午,不脱产的信用社理事会主任和银行主任就走了。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