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积累和培育社会资本:宜居城市建设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居城市是21世纪新的城市观。从城市的本质以及宜居城市的建设主体、建设内涵与建设实效看,社会资本均有重要意义。积累和培育社会资本需要发展社会民间组织、创新城市治理结构、加强政府信用与社会信用建设、强化规则意识与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从此建设“宜居城市”成为我国各主要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就业问题是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准,随着新增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就业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仍然是长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3.
北京生态与宜居城市评价及建设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关于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入手,通过人均GDP、住房储备、交通基础设施、人均绿地、城市空气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6个指标的比较,分析了北京与世界发达城市的差距,并指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任重道远,需要加强生态规划理论的运用,以期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书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中国宜居城市的建设和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一些传统和流行的观点有精辟的分析。同时,作者对城市营销也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许多城市快速发展的实践表明国家政策扶持只是一种外因,而寻找城市发展的新因素,努力搞好宜居城市建设,才是城市营销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目标。“宜居城市”由此成为中国新的城市理想。  相似文献   

6.
长沙宜居城市建设应立足湖南新型城市化战略引领,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宜居城市建设,以宜居城市建设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为推动长沙宜居城市又好又快建设,笔者从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建 《现代经济》2006,(12):66-6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这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与协调,同时还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城市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和管理就属于这个范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进一步扩大绿地在城市中的覆盖率,把北京建设成宜居城市。在实现这个指标的过程中,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和管理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居住区绿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自来水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认真研究和做好新形势下自来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已成为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成都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站在加强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大局思考问题,依法严格管理城市,维护城市环境和秩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人与人、人与城市、城与乡的和谐发展,当好构建“和谐成都”的楷模。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持之以恒,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太原生态宜居城市的美好蓝图必将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宜居城市、宜游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整合。首先探讨了宜居宜游城市的内涵,分析了宜居和宜游的双向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建设方面提出宜居宜游城市的构成:即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及旅游环境,只有三个方面的环境建设和谐统一,才能满足宜居宜游城市的发展目标,随后对宜居宜游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评价体系和指标。最后,对制约宜居宜游城市的重点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宜游城市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具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海西城市结构、创新海西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打造海西城市品牌等,从而提升海西城市竞争力。但海西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也遇到诸如政策支撑不够系统有力,发展环境不尽人意;产业园区建设低端化倾向明显,完整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高端人才严重短缺;区域合作层次较低,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等问题。据此,可通过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层次的提升,形成集群化发展效应;加快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推进海峡两岸的合作与联动等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石家庄"三年大变样"的步伐,石家庄市政府通过开展治理大气污染、绿化美化、环境综合整治等多项措施手段,使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城市建设大力进行地面绿化的同时,立体绿化建设还未得到足够的开发。在全球大力打造生态城市、创建和谐宜居家园的今天,怎样使石家庄的人居环境更加宜人,是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要求和目标,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能力、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六个层面入手,通过20项指标构建了一套信息全面且能充分体现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特征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指数及甘肃省各市州的工业经济发展指数,据此对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状况进行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立体分析与评价,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整体形势向好,同时各层面因素变动的差异性较大;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地域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借鉴世界城市经验发展完善北京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着眼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分析世界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世界城市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找出北京的优势与不足;并借鉴世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提出完善北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环太湖地区五个地级城市和若干县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提高环太湖地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必须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制度分割,构建城市群运转的协调机制,提高制度竞争力;利用优势,完善长三角经济圈腹地的循环功能,提高其区域竞争力;加强环太湖地区环境保护的协作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j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上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带小,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环太湖地区五个地级城市和若干县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提高环太湖地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必须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制度分割,构建城市群运转的协调机制,提高制度竞争力;利用优势,完善长三角经济圈腹地的循环功能,提高其区域竞争力;加强环太湖地区环境保护的协作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经营中的政府角色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方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政府间的竞争。城市要实现有效、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城市经营的理念。城市经营的内涵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它不仅仅是经济资本的经营,更重要的还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经营。在城市经营中,城市政府应担当起城市发展的规划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服务者、社会保障制度网建立者、社会资本的培育者等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