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以辽宁、山东、浙江、广东四省为代表,就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比较.首先,对1979年以前的分析表明,这一时期,尽管发达地区“先天基础”较好,但是缺乏城乡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城乡经济关系不但演进缓慢,而且共性大于个性。其次,对1979年以来的分析表明,这一时期,发达地区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城乡经济关系变动剧烈,其个性特征也日益明显。最后,作者认为,地区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轻重工业比例状况、乡镇企业状况、农业发展状况,中小城市状况,这是形成城乡经济关系地区差异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是有目共睹的,东部发达、西部落后,沿海发达、内陆落后,下游发达、上游落后,城市发达、农村落后,非民族地区发达、民族地区落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民族地区必须重视与  相似文献   

3.
孙通 《经济纵横》1995,(8):40-41
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村经济改革中一个值得研究的信号孙通农村经济到了需要注入新活力来推动发展的阶段。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苗头,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信号。一城市生产要素向家村流动,发源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富裕村社,不仅...  相似文献   

4.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指以某一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金融中心会产生对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伴随着资本、技术诸方面的改进和创新,通过对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影响,能够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詹正华 《经济论坛》1999,(11):19-20
按国民经济管理学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通过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战略转移和技术辐射来完成,即通过逐步把一些市场基本饱和的旧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让渡给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在建立和发展自己新的高技术主导产业的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不发达地区转移,来实现自己产业的升级换代。然而,这种地区之间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模式,无法有效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上业已存在的巨大差距。不发达地区若脱离实际,离开自身优势去重复发达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城市化与财政的关系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科技越进步,社会越文明,人民生活越富裕。相反,城市化水平低,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落后,财源减少。因此,城市化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推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文章从商业银行的区域、规模、行业结构布局,以及城市发达地区与农村不发达地区网点分布着手,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结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结构不合理,城乡布局不均衡的结论。由此引申出商业银行的结构布局不合理对经济全面发展的危害,并针对以上问题给出相应的优化目标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但是这些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民族地区利用优势资源,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特色经济。以特色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增加不发达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欣 《经济地理》1998,18(2):26-31
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经济实力比较弱、特别是随着华南、华东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河北省与沿海发达省间的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本文试图从河北城市发展的研究入手、探求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l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实行撤县改市以来、河北省城市以年均增加2个的速度发展;小城市数量猛增、大…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商人立传的史学家,更是第一个阐述秦汉经济发展区域性特征的学者。《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按照六大区域对中国各地物产分布及产业特征进行了论述,而且第一次对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认为当时全国经济的重心是在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主要产业部门是农业,商业中最发达的产业是盐铁业。当时全国城市的发展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不对称的特征;长江及珠江流域虽未获得充分开发,没有形成农业经济的规模,城市发展仍处于点状阶段,但区域经济的特征已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地区为样本,运用断点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研究城市群落崛起过程对该地区经济绩效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城市群落的形成提高了该区域的经济绩效;第二,在2003年和2004年城市群落崛起过程中,落后地区受益最大,区域收入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第三,2005~2007年,受益最大的地区是中等发达地区,城市群落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了中等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在2007年,落后地区和其它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发展中国家的世纪,也是次发达地区的世纪。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21世纪的前夜,审时度势,勇于反思,深思熟虑地思考21世纪初的经济增长点,优化选择经济繁荣,人口富裕,社会进步的支撑产业,是跨世纪的务实之举,也是时代赋于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经济权利禀赋与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经济运行不平衡。经济权利禀赋是导致以上不发达状况的重要因素。计量分析表明,经济权利禀赋中的物质资本权利、劳动力权利及市场化收入分配权利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体制转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权利和对外开放权利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改进经济权利禀赋结构等,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昆山地处中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商城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昆山自费开发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下了中国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14+1”格局,闯出了一条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率先发展的“昆山之路”;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的昆山,逐步形成了外资与民资竞相发展、强市与富民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的良好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徐维隆  郭伟 《时代经贸》2008,6(8):53-54
本文应用社会网络理论对于经济不发达城市进行了静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不发达城市问题的关键是与经济发达城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洞,与经济发达城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弱联系,进而提出经济落后城市要实现快速发展,应重点发展与区域内经济中心城市建立更加紧密的强联系,消除城市之间的经济结构洞。  相似文献   

16.
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数量分析方法 ,对 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证明了经济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提出了发达城市或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的数量特征 ;提出了在今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应包括数量明确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保障国家、地区、城市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加强国内与国外、东部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中心与腹地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配置现有物流资源,社会物流系统中物流节点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论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倩 《经济论坛》2005,(8):134-135
旅游业的建设在不同的地区所需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能够促使旅游目的地原来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消费的形成,会对地区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产生影响。城市是区域内经济、文化等交流的中心。根据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将城市分为资源型、经济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宁波都市经济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燕 《经济论坛》2006,(1):21-22
城市经济圈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创,国内学者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推广城市经济圈理论的。虽然对城市经济圈的概念颇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都将城市经济圈定义为: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相似文献   

20.
论资源形态与地方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历史表明,自然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 特殊性一作用,从来是一个不争的真实,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与事实却促使着人们在认识自然资源与地区经济的关系时,不是不作出一些新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以深圳等特区为代表率先发展起来的东南沿海地区,却历来被认为是自然资源贫乏或相对贫乏的地方,而一直被认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一些地区,如那些传统的煤,铁,有色金属等矿藏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资源开发型工业的地方和城市,却大多不在这些发展最快的地区之列,人们不禁要问:特区以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究竟是领先着什么样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吗,难道会有无源之水?事实当然不会是这样。仅从资源角度讲,如何重新认识,估计,评价资源状况也就是资源禀赋,就成为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如何实现发展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