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作为城市空间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研究主要是根据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进行划定和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模型对2020年乌鲁木齐市的建成区规模进行预测,依托GIS空间数据处理平台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行政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建成区规模的预测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获取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弹性边界及刚性边界,并分析其划定的合理性及建设用地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规模预计将达到5.227 6万hm~2。其中城区南部新增建设用地最多,但是城南区域对城市未来发展贡献的潜力较小;北部新增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因为城区北部存在大面积的农用地。[结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北部,这就面临着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耕地保护不仅是为了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生态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协调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于灰色评估的空间分区模型,在GIS和VB.NET的支持下,评估我国各地区农产品价格在春、夏、秋、冬4季的水平,并进行空间分区。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梯度差异:东南沿海的价格明显高于西北内陆;东部的价格显著高于西部;大城市的价格水平高于中小城市的水平。高价区一般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低价区一般集中在内陆地区及西北地区。夏季的价格总体水平高于春季;冬季的价格水平总体高于秋季。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5—2014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流动人口数量、密度、重心变化、集中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的分析,得出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增长迅速,但2010年后增速减缓。二是流动人口在北京市内部流动人口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衡。三是流动人口重心略微向东偏移。四是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存在自相关性,存在高高集聚区和不相关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区域土地利用均衡度的时空差异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海南省土地利用均衡度的时空差异研究,为优化海南省土地空间配置提供借鉴。[方法]GIS空间分析法、极值标准化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结果]海南省土地利用均衡度指数由2010年的0.661逐渐增加到2014年的0.761,土地利用均衡度呈现从一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发展态势;从各市县的对比分析来看,6个市县处于均衡状态,12个市县处于失衡状态。[结论]土地利用处于均衡状态的市县位于海南省东南部和西北部,开发不足失衡的市县位于海南省中部和西部,过度开发失衡的市县位于海南省北部;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递增的态势,土地利用供给能力呈现中部-西部-东部递减的态势,各市县土地空间配置应结合其开发强度与供给能力以及各地经济状况及城市职能定位,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加强中西部的发展,促进全省土地利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寻城市群地区县域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和实现路径,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研究方法:Zipf参数分析、泰尔指数、δ收敛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质量与均衡性演变趋势一致,呈现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质量提升、生态空间质量下降的特征;非均衡性主要源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间差异,而终极城镇化区域县域间国土空间功能差异最为显著,是实现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均衡的重点区域;不同类型国土空间功能收敛趋势差异明显,并因不同要素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存在异质性特征,而表现出空间功能跃迁的路径差别。研究结论:考虑城市群地区县域间自然资源、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空间发展策略,是区域间空间功能跃迁升级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郑州市城区空间扩展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软件,对郑州市建城区地图的数字化,通过叠加分析得出1988到2002年的14年间,建成区面积从73.73km2增加到159.00km2,面积增加了85.27k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5.64%。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呈放射状模式,城市扩展方向变化是:城市质心位置经历了先向东南方向偏移,继而又向东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柑橘产区价格处于价格链前端,既对果农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又直接作用于销区价格,对柑橘全产业链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探究主产区柑橘价格的空间关联效应,对明晰柑橘价格的空间传递机制,降低柑橘价格异常波动风险和保障果农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采用1999—2018年主产区柑橘价格数据,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主产区柑橘价格的空间关联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解构了我国主产区柑橘价格空间关联网络。[结果](1)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我国6个柑橘主产区存在14条价格空间关联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2)主产区柑橘价格空间关联网络密度为0.433 3,关联度为1,等级度为0.692 3,效率为0.7,网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互惠性。(3)主产区柑橘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传递,各主产区的传导地位和作用不同。湖北与其他主产省份关联最多,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的角色;湖南、江西和广东在网络中扮演着“边缘行动者”的角色,对网络边缘地区柑橘价格存在较大影响;湖北、重庆、广东在网络中扮演了“中介行动者”的角色,在价格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结论]各主产区地方政府应针对自身...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评价吉林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可以正确理解吉林省目前土地使用状态,为制定准确的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极值标准化方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吉林省土地利用9市(州)中,长春市、辽源市、吉林市处于开发过度状态,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为相对均衡状态,通化市、白山市、延边州为发展不足状态。研究结论:区域土地空间均衡是区域开发规模和强度与空间实际供给能力的相对协调;吉林省区域土地供给能力为东南部最大,东北地区最低;开发的强度表现为中—西—东的区域开发递减;区域土地空间均衡度为中—西—东部地区呈现过度开发—相对均衡—开发不足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分异格局和动态变化,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发展规律,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指数模型,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平稳波动,省份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差异逐渐缩小,阶段性变化以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下降为主要特征;(2)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东、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从集中到"分散化集中"的演变过程;(3)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4种状态中,优质均衡的稳定性强,中度均衡次之,勉强均衡和失衡状态的稳定性较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土地供给能力的相对关系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变动,进而推动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分布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边地区的87处旅游资源进行了空间分析,以8个县市和延边州内的主要国道和省道交通线路为中心作缓冲分析。通过空间分析可知,该地区旅游资源存在以城市为中心呈"圈状"聚集分布和以主要公路为中心呈"带状"分布的趋势;该地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延吉市、敦化市、珲春市为最佳旅游驻足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奶制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全脂奶粉进口量大幅增加,国内产业发展面l晦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文利用空间均衡模型模拟了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降低关税对各地区全脂奶粉供给、需求、贸易以及均衡骱格的影响。本文发现,建立自由贸易区、取消中国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全脂奶粉的关税会嘭响中国全脂奶粉产业的发展;而推进多边贸易谈判、实现奶制品贸易自由化,不但有利于中国全脂奶粉的生产,而目会促进世界奶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在奶制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应更为谨映地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下的主城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扩展强度模型和修正后的经济引力模型,研究重庆都市圈内各城区的空间联系强度,构建空间网络模型,分析重庆都市圈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重庆都市圈内各城区整体联系较弱,空间联系较好的城区主要集中在重庆都市圈西部。(2)涪陵区、长寿区是重庆都市圈中除中心城区外双向联系最强区域和城区都市圈东部唯一联系较好区域,加快推进“涪陵-长寿”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对于避免因重庆向西发展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而导致东部区域发展不协调起着平衡作用。(3)根据重庆都市圈地理情况以及各城区空间联系情况,将重庆都市圈划分为主城发展区、渝东南发展区、渝西南发展区、东部发展区4个区域。通过“以点带轴,连片成区”的方式深化各区域内部合作,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找准发展定位,产业互补,实现重庆都市圈整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流通渠道下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比较研究——基于锦州市葡萄流通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葡萄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不同流通渠道下各环节流通主体的深度访谈,调查了不同流通渠道下葡萄流通的成本、效率与利润分配情况.在我国葡萄流通中,从流通成本来看,"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从流通效率来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 相似文献
14.
GIS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被应用于各个领域。GIS的空间分析为旅游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强力决策依据。目前GIS技术在旅游空间分析中的应用表现在旅游经济差异空间分析、旅游交通流分析、游客行为空间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旅游景区景点空间布局等多方面。未来在5G的引领下,应加强大数据+GIS、AI+GIS、GIS与短视频的研究,以期助力智慧旅游的提质升级,丰富旅游者体验,增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农地非农化均衡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建立一个最优化模型,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治性任务的完成程度、地方政府行为4者间的关系及农地非农化的均衡过程。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和经济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农地非农化均衡状态下,农民应得的增值收益并不能充分实现,土地市场存在着效率损失,中央政府的政治性任务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这是由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最大化的目标决定的。研究结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客观了解国内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了CNKI数据库中2000—2021年共计1 217篇与水资源空间均衡相关的文献。初步检索以“水资源空间均衡”为主题检索词得到121条相关文献,二次检索以“水资源”并含“时空+空间”为主题词,限定为SCI、EI和CSSCI期刊,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 120篇,与初步检索121篇文献的重合比例达到20%左右,说明二次检索对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具有重要意义。CiteSpace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发文量逐年增长,研究者主要为水利部以及水利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但核心研究群体规模较小且缺少跨学科的合作;“空间均衡”“时空分异”“影响因素”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的热点,且呈现出由早期定性的政策解读到运用空间均衡方法(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系数、GIS等)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方法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发展了一种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方法。研究方法:在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确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建设用地总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区域环境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自下而上"、直观定量地确定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研究结果:规划的建设用地弹性边界与北京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应用前景。如果能够在该方法定量确定的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边界和交通、绿化隔离带等人工边界,进一步综合修改完善,将有可能明显提高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协办公厅评审认定的2010—2014年度、2012—2016年度及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借助谷地地理信息系统获得每个基地的地理坐标,利用ArcGIS10.2对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属于集聚性分布类型,但分布均匀度较低,体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级行政区,其他省级行政区数量较少,西藏自治区最少;核心(边缘状分布格局明显,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为主要集聚区(数量之和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3个年度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总量和各地理分区科普旅游资源数量都经历了先减少又增多的变化,表现出中国科普旅游资源发展的非均质性;3个年度均以中东部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尤以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最为集中;度量地理分布平均中心始终落在河南省境内,向东北方向小幅度偏移,空间分布方向性不是特别明显,离散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测度2015—2020年全国31省的物质和生态财富价值变化,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框架,为不同区域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改进四象限模型、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2015—2020年全国31省GEP和人均GEP分别增长了19.35%和16.80%,但空间不均衡的格局差异愈发明显。(2)以物质和生态财富的均衡状态构建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空间均衡框架,将31省划分为6个象限分区,各分区生态产品的供需强度存在相对势差。(3)处于不同象限的地区应在生态修复整治、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产业开发、产业生态转型5种主要路径中因地制宜进行匹配组合,并朝着物质与生态财富协同的理想均衡线演进。研究结论:剖析物质与生态财富的协同关系及生态产品供需强度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指导依据,探索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方向和路径演进策略,有利于实现区域间“富绿”协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细菜类蔬菜茄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环节流通主体的深度访谈,调查了茄子从产地到销地消费者手中经过的四个流通环节--采购、运输、批发和零售,以及每个环节发生的成本构成和利润分配.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蔬菜流通中,利润在各流通主体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与农民相比中间商获取了相对较高的利润,而且流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中间商的最终利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