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文在分析汕头市旅游文化资源特色内容及其价值体现的基础上,对游客感知中的汕头旅游形象进行相关市场调查与定位分析,从而理清汕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路和方向。最后针对如何构建汕头市旅游形象提出若干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曲颖 《旅游学刊》2014,29(12):32-44
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增强,传统依靠功用属性定位的方法日渐乏力。纳入"情感选择"和"自我一致"机制,研究开发并实际阐释了一个目的地非功用性定位的概念模型。以海滨城市目的地大连相对于其北方4个竞争对手的重定位分析为案例,借助实证研究,识别出最佳情感形象和品牌个性定位因子。最终,提出了对大连非功用性定位的建议性战略,并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启示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旅游形象定位词面面观及错误根源剖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通过对中国253个县级以上地区459个形象定位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五大错误:语言夸张,名实不符;定位雷同,没有特色;面面俱到,重心难找;庸俗平淡,令人厌烦;语言晦涩,表达不清.错误的根源在于:旅游形象定位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营销活动,屈从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最终目标,根本目的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但是现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很多来自于不同学科,受各自学科的影响,往往把它当做政治宣传、科学研究、社会公益、文艺创作活动,把为"名"、为"文"和为"问"当做旅游形象定位的根本目的,导致旅游企业目标与旅游形象定位目的、目标市场、细分市场、定位载体、定位原则的错位.  相似文献   

4.
今天,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区),而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旅游形象的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等基本形象战略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是国际商务和国际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目的地形象是旅游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上,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对于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获得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目前,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研究基本上是独立的,文章在全面回顾两个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两概念定义、理论基础、形象主体和客体、形象内容等方面的异同;根据对国家形象、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研究中的其他社会心理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整合这些变量的旅游意向模型以及相应的三个命题,以引导下一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两岸综合旅游网站、旅行社网站及台湾旅游官方网站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主题:自然生态、度假、乡村、文化、城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类网站构建并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研究结果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52  
黄震方  李想 《旅游学刊》2002,17(3):65-70
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及其认知的多层面性,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模式。作者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旅游目的地推广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供给市场分类细化,旅游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随着城市急剧发展,中国城市旅游流日益壮大.中国众多城市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纷纷开始对其旅游形象进行塑造.形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对于形象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现代人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就是形象消费方式与形象导向思维,消费者越来越依靠主观感觉认知来购买产品.形象对于旅游城市来说,更加不可忽视.在城市竞争中做好旅游形象定位研究,已经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及形象教育问题为切入点 ,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形象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开展大学生形象教育的有利条件及开展形象教育应该采用的措施与办法。针对我国旅游行业及旅游院校特点 ,特别提出形象教育应在旅游院校中率先试行  相似文献   

10.
旅游观看方式与旅游形象塑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晓京 《旅游学刊》2006,21(1):87-91
观看方式与目的地旅游形象密切相关.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观看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旅游形象也就不同.观看方式受世界观、价值、态度、倾向性、信念等因素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熏陶的结果.旅游观看方式具有非政治性、非历史性、局部性、肤浅性、浪漫性、男性眼光等特点.只有认真研究不同目标市场旅游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针对不同的旅游观看特点,才能塑造满足旅游者心理期待和心理想象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定位的战略方法——以天津城市旅游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定位问题成为诸多城市发展城市旅游的首要障碍.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天津城市旅游定位战略方面存在的重要误区.然后对城市旅游定位的双核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城市旅游定位的基本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旅游定位的要素提炼方法,为城市旅游定位提供直接依据.最后结合天津的情况提出了天津城市旅游定位的战略构想.本文旨为城市旅游定位提供战略方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孙业红 《旅游学刊》2012,27(6):10-19
城市旅游研究有长期的历史.文章从新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城市旅游这个并不新颖、但却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构架,并指出了未来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城市中旅游集聚造成的拥挤问题、城市遗产类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中广泛存在的“复制与粘贴”问题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损害以及城市舞台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借鉴的一些国际先进经验,以及在借鉴这些经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晓  李悦铮 《旅游学刊》2008,23(2):60-64
城市交通和城市旅游之间互相拉动同时也互相限制,二者相互影响.实现二者高质量协调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城市交通和旅游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研究对二者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文章以大连市为例,首次通过模糊数学建立评价体系,探究两系统间发展模式及其演变关系,为妥善处理交通和旅游的发展关系提供借鉴性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永博  沈敏  魏向东  梁峰 《旅游学刊》2012,27(10):102-109
旅游地意象既包括旅游者经实地体验形成的复合意象,也包括那些远离旅游地的潜在旅游者借助各类媒介信息所形成的引致意象.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在旅游地意象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现已成为该领域前沿课题.为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模式,文章结合苏州园林和江南古镇案例,采用焦点组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9365例样本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媒介传播数据,在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属性因素与传播媒介因素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系列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揭示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形成中的实际作用机制.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存在功能互补,前者的优势在于遗产形态与形象推广,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遗产文化与意义诠释;借助传统媒体扣新媒体传播不同类型的遗产旅游地意象信息,能够在激发遗产旅游需求的同时,帮助公众更完整地理解遗产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在潜在旅游者中塑造更优良的遗产旅游地意象.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使用,代表着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Cultural tourism constitute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type of tourism is to transform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al places for vacation, residence or business. In this study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ultural tourism were examined in a case study of Gwangju, Korea.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at they argued that it could contribute to urban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on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cultural tourism on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探究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TOPSIS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9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值的变化总体呈现递增态势,伴有较小波动。从城市层面而言,郑州、洛阳、开封是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而西部省界沿线的灵宝、济源、沁阳、辉县等地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依据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测评结果,可将河南省城市划分为高度协调型、中度协调型、低度协调型和微度协调型。根据指标性质可将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城市社会发展环境,其对两者间协调发展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whether any cultural difference exists on the influence of residents’ place-based perceptions on perceived tourism impacts and support for tourism. A survey was distributed to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we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esidents’ attitude to tourism impacts in both contexts. Distinctiveness was only observed as influential in the China study, while continuity was not evident in either culture. Results imply the need for destination marketers to use various strategies to reach the target market.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ims at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an image-based approach to segment the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Identifying 14 image attributes of cultural attractions, Taiwan's inbound tourists were then surveyed to 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attributes. Applying a factor–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four discrete image segment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arts and museum, heritage, living culture, and resulted in a sample of 954 responden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sever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propositions of cultural distance, omnivorous/univorous, experiential and informational familiarity of destination and the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cultural tourist typology.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是否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否的关键,本文运用TOPSIS法对杭州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5年期间,杭州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逐年递增,随着时间的变化,杭州市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日渐逼近理想最优值,2005年的协调系数为0.8631;随着城市化和旅游发展的成熟,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态逐渐优化,杭州市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态已由2001年的较不协调跃升为2005年的非常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