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揭示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薛庆根 《生产力研究》2004,(4):113-115,12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共有的现象 ,本文分析影响巩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和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并对英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历史评价 ,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万敬  李晶 《经济论坛》2006,(12):123-125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客观要求,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已经发生重要影响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而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入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高收入区域(城市)和部门(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从我国城乡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历史来看,劳动力流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从供求的角度对我国三阶段的劳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的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传统农业生产部门生产率低于现代非农生产部门,农村劳动力流向非农部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当前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经营者进一步投资从而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制约了土地流转、集中,制约了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流动,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提出了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降低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成本,促进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文章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北京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北京市农村大概需要转移3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北京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再配置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文章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实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与问题,进一步得出结论: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是提升其他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是解决我国农村就业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短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负相关,产业结构的短期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负的影响;产业结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Granger原因,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没有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产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愈强 《时代经贸》2010,(20):41-42
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是解决我国农村就业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短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负相关,产业结构的短期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负的影响;产业结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Granger原因,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没有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产业结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9.
农村联产承包使我国农业发展迎来第一个春天。然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我国的农村发展依然滞后于城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要素仍面临一些束缚。17届3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将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促使由解放劳动力向解放农业产业、解放农村土地资源提升,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农业产业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长期性、艰巨性和政治性三大特征。这三大特征决定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艰难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人口份额下降,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分化的社会经济过程.本文结合湖北的实际,探讨了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格局、区域分布特征与行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托达罗模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么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向何处转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妥善处理,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的繁荣稳定。托达罗模型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原因,利用其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的现状出发。找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在流动与就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宏观影响因素探析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土地的减少,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结合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劳动力转移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就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笔者对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采取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现城乡平等就业,为农民进得采、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8.
《经济咨询》2006,(4):1-1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即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微薄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收入高的工业部门。在这种经济结构下,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土地质量的下降,造成传统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从而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工业规模的扩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需要不断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因此,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转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二元经济逐步向现代经济转化。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促使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钱炳根 《经贸实践》2004,(11):56-57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人口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即农村转移劳动力,可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由农村居民(以下简称农民)变城市居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  相似文献   

20.
也谈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力出现剩余的原因,一是耕地减少,二是传统的城乡二元制度,三是第三产业滞后,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为此,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