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建设呼唤新的精神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不仅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主体的教育文化过程等方面的协同性出发,思考和探索公民教育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加强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迫切需要。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阈出发,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际情况,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找出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薄弱环节;然后较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从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丰富、校园环境的优化、教育方法的创新等几个方面对症下药,从而找到提高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最终通过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为社会树立先进典范,为和谐社会建设推波助澜,为我国居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服务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建设,公民教育并没有实现相应的发展,中国人基本上仍未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从重视思想认识、明确公民教育内容及其学科体系建设、转变思维方式等层面切入,力图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缘何历经百年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践行,公民意识的生成依旧步履维艰?其深层原因是公民教育在我国遭遇到了社会内在的文化阻滞力,表现为涉及到日常生活世界、自在自发的文化范式以及延伸到政治态度的方方面面的传统社会心理。降低甚至排除传统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是提高我国公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学校公民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相比,阐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学校公民教育作为培养法治国家的主人的基础性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所发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提出学校公民教育应以公民为培养目标,让国家的主人在学校中树立公民意识,系统学习做主人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公民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6.
青年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实践主体。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作为高职大学生青年群体,有着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需要当代高职大学生具有技术技能,更需要培养现代文明社会所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素质。本文分析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了解当前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的现状,探讨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如“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样,提倡和发展公民教育也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对我国而言,公民教育是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我国在公民教育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起步晚、起点低的困难,如何集众家之所长,参考、借鉴西方优秀的公民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通过高效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体系,是教育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变革的内容,更是其持续变革的动力之源。因此,公民教育为学校变革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学校变革不仅仅是优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即公民教育。因此,学校变革为公民教育打开了新的生存空间。公民教育与学校变革相辅相成,既有利于现代公民的养成,也会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社会发展和适应大学生成长特点的必然要求。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提高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合力育人。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根基。由于我国缺乏公民文化的传统,长期以来,大学生作为时代精英群体之一,其公民素质还不甚理想。在目前尚未普遍开设公民课的情况下,高校德育课程引入公民教育既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也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一思想出发,本文探讨了公民教育内涵及公民教育框架中的高校德育课程,进而提出实施公民教育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给美国的发展带来诸多困境。贫困移民子女的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重点,消除种族偏见成为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重构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应通过改善各族群关系,消除民族偏见与歧视,让所有学生,不分性别、种族、民族及语言背景都有权利获取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参与到跨文化的个人、社会、公民活动中去,构建公平、公正的民主社会,构建一个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再到世界主义的全球公民教育体系。中国作为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上,也要扩大公民教育的内涵。从民族成员到国家公民再到全球公民,我国的公民教育也要从目标、内容与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主义国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民社会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和公共领域等要素,体现人本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参与性等基本社会价值和法治原则,形成以契约精神为基础,以公民精神为集中体现的公民文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教育形式和主体性均提出挑战,应该引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校的公民意识教育仅仅是从道德与责任、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等这些方面通过灌输的手段进行的,但身份认同教育缺失。因此,揭示大学生公民身份认同的内涵,探析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成为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实践课程是专门设计适用于学校和社区组织青少年的跨学科教学课程。该课程借鉴国外公民教育实践模式,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学生通过各种民主渠道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文章着重研究学生在公民意识、合作能力、耐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程度,并分析该课程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该课程更好地适应本土化操作提供参考,并探讨了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教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公德问题的是梁启超。梁启超把道德划分为公私虽得到广泛认同,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有人担心把道德划分为公私,会使人误会私德不重要,从而造成道德藩篱的崩溃。公德条目很多,近代思想家最为关注的是国家民族意识、社会公共心、秩序、诚实等。近代思想家还从政治、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人缺乏公德的原因。近代思想家之所以特别强调公德,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德是中国所急需。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私德不重视。相反,他们认为私德是道德的根本。没有私德,也就没有公德。  相似文献   

16.
英国政府在面临移民人口不断攀升,国内民族繁杂多样的情况下,希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开展学校公民教育来重塑英国社会凝聚力,实现社会整合。英国的这种多元文化公民教育课程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为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公民意识的涵义,从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旨在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乏社会公德、公民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的监督意识是公民意识缺失的表现;历史上缺乏与公民伴生的民主条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不良因素的渗透和思想教育没有及时转变到公民教育上来是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加强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的公民教育,是确立公民意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权利平等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共同的目标趋向。文章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从横向和纵向对我国教育平等的思想起源,受教育权利平等的现状,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原因剖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