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后,东亚出现了多种安全模式并存的局面,东亚安全的发展和变化与这些安全模式之间的互动走向密切相关。实现东亚安全的困境在于传统的以联盟为主要形式的安全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东亚新安全模式面临制度构建的难题,但以东盟地区论坛和东北亚合作安全实践为先导的新安全模式探索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东亚安全发展的核心问题涉及东亚安全新旧模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东亚安全能否有一个全新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东亚安全模式:共存、并行还是置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东亚出现了多种安全模式并存的局面,东亚安全的发展和变化与这些安全模式之间的互动走向密切相关。实现东亚安全的困境在于传统的以联盟为主要形式的安全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东亚新安全模式面临制度构建的难题,但以东盟地区论坛和东北亚合作安全实践为先导的新安全模式探索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东亚安全发展的核心问题涉及东亚安全新旧模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东亚安全能否有一个全新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大国协调已成为构建东亚区域新型大国关系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从规范上看,大国协调所拥有的一致性、合法性、责任性、包容性、自我克制等共有规范非常适合于东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合作安全"理念、"东盟方式"决策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取向。从现实条件看,东亚地缘政治生态中凸显的大国特性和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大国协调,而东亚区域大国权力相对均衡化有利于大国协调。从经验上看,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提供了在与大国无直接关涉的传统安全问题上在次区域启动大国协调的可行路径。新的东亚大国协调有三种路径选择,即"软安全"导向的"多边协调"、综合安全导向的"双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东亚峰会和现有的大国双边战略对话机制分别是前两种路径可利用的制度资产。第三种路径的理想状态是一种独立的安全机制,旨在应对重大的区域冲突和危机。在实际中,三种路径可以交叉重叠、并行运作,构成一种双边与多边互动的"大国协调网络",由此为东亚区域安全治理提供一种稳固而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东亚经济的发展,东亚货币一体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东亚货币一体化对于东亚与世界的经济意义,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现实困境,指出从东亚各国的经济特征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程度上分析,东亚货币一体化还未成熟,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全化困境所导致的“偏执”与“回避”是指在安全化过程中安全行为体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困难选择,导致其片面固执于一个选项,而有意回避另一种可能。采用类型化和阶段化的研究方法对安全化困境的形成机理进行考察,发现安全化困境在不同阶段呈现出适当性、互动性和导向性三种差异化特征,并由此导致国际安全中的“偏执”与“回避”行为。在安全化启动阶段,安全化施动者往往执迷于将所有公共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或拒绝将理应安全化的议题安全化。在安全化互动阶段,安全化施动者执着追求安全化的实施目标,回避良性互动的理性决策。在安全化导向阶段,安全化施动者虽致力于去安全化或“安全常态化”,却逃避“不安全常态化”的负外部性。安全化困境的形成及国际安全中“偏执”与“回避”行为的生成机理和条件可以在国际安全中有关典型案例中得到验证。辨明安全化困境的类型及其生成机理与条件,有助于反向消除安全化困境,从而有效抑制“偏执”与“回避”的安全化行为,最终成功实现安全化。  相似文献   

6.
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东亚安全秩序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国外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安全合作构想,这些构想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模式之间的竞争:霸权秩序下的合作、均势秩序下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共同体。作者介绍了这些合作主张之间的差别,并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大部分学者的政策建议与其理论依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比较可疑;东亚安全的研究者们需要更为谨慎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东亚安全秩序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国外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安全合作构想,这些构想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模式之间的竞争:霸权秩序下的合作、均势秩序下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共同体。作者介绍了这些合作主张之间的差别,并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大部分学者的政策建议与其理论依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比较可疑;东亚安全的研究者们需要更为谨慎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东亚地区的安全保障与非东亚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东亚地区的安全保障与“非东亚要素”时 ,必须考虑在地理上不属于东亚的要素 (大国 )和不是东亚固有的要素这两个方面。前者无论是从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还是从对东亚的积极介入程度来看 ,首要因素是美国。后者则包括能源、全球经济、宗教、文化等等。美国从地理上来讲是“非东亚要素” ,但撇开美国无法谈论东亚地区的安全保障。然而 ,尽管美国的意图和物质力量是全球性的 ,但它并不具有保障东亚地区安全的“软能力”(governability)。东亚各国判断美国在东亚以军事同盟为基轴的领导的是与非时的标准是 :(1)美国是否对本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稳定起积极作用 ?(2 )是否有利于防止和抑制地区纠纷 ?(3)能否有效地对付恐怖主义等超国家、非传统的威胁 ?最后 ,作者认为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非军事危机将来可能是威胁东亚地区安全的最大因素 ,为此 ,建立由东亚各国组成的“非军事危机的非军事管理”机制是东亚各国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地区安全秩序的塑造中既超越均势,又体现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呢?作者在比较了美国的“联盟安全模式”和东盟的“合作安全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另一种可能的东亚安全秩序:“协治(collaborativegovernance)”安全,即大国协作框架下共同治理的地区安全模式,由大国推动、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管理地区安全事务,因此形成一种可称之为地区安全社会的关系结构———从安全复合体到安全社会,最终走向安全共同体。中国借助区域一体化、通过“协治安全”模式重塑东亚安全秩序才是获得自身安全的战略之最优。  相似文献   

10.
汪蓉 《特区经济》2023,(8):110-113
安全互动塑造安全身份,进而决定安全战略。在“安全互动→安全身份→安全战略”的逻辑链条中,贯穿其中的有两种基本的安全逻辑:对立安全与兼容安全。本文以朝贡和平的东亚安全秩序为例,说明了其反映了兼容安全理念的兼容安全实践,并提出基于身份兼容的全球安全治理要注重管控防范安全对立和充实拓展安全兼容,以求实现一个普遍和平、共同安全和繁荣发展的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这场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给日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人员、财产损失。日本周边国家从这次灾难中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开始意识到全球治理当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这一地震也引发全世界关于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思考。本文认为,日本地震海啸给东亚非传统安全合作带来新机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东亚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注重从非生产贸易领域推进东亚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大国,参与新一轮区域合作中有着特殊的利益,且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中有重大作用,本文强调,中国在加强从生产贸易领域方面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同时,要注重以金融知识和安全等非生产贸易领域推进东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3.
王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132-148,160
权力转移是导致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诱因,是影响安全格局调整的主要变量。随着中国崛起,东亚区域内的权力分配出现了明显的权力变迁,但还远未出现权力转移。即便如此,东亚地区安全格局也正在出现深刻的调整和变化。权力变迁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和主导未来区域安全架构的演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政策话题。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美国单极霸权体制下的东亚安全。美国意图在安全和经济两条战线上把握东亚区域政治发展的主导权,维持区域内国家对美国的战略信心和同盟依赖,牵制中国崛起并力图削弱中国崛起给美国单极霸权所带来的消极地区效应,充分获取中国崛起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的诸多战略红利。面对中国崛起,区域内国家会采取强化军事同盟体系,借重域外因素的影响力或者实施新的区域战略等方式调整相应的安全政策。中国崛起的未来应该是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同时发展中重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东亚安全新秩序。对于权力变迁所带来的地区安全秩序重组,必须要有深刻的认知以确保战略的正确导向和积极效应,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双重进程中重建东亚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试析大国崛起与“安全困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导致大国频繁崛起,大国的频繁崛起又往往加剧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困境”。然而,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国际制度能为大国崛起过程中避免加剧“安全困境”创造条件;建构主义则指出社会共有观念能建构起康德的无政府状态从而使大国崛起不会导致“安全困境”;但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却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大国的崛起必然加剧“安全困境”。在当前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似乎更应重视国际制度对超越“安全困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欧洲地区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演进逻辑不同,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主要是从边缘到中心。两种地区主义逻辑的不同决定了东亚无法像欧洲那样协调解决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两大挑战。东亚要构建欧盟那样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就必须寻找替代路径。在东亚不能沿袭欧洲路径协调解决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暂时同步搁置或冻结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问题,或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与欧洲地区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演进逻辑不同,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主要是从边缘到中心。两种地区主义逻辑的不同决定了东亚无法像欧洲那样协调解决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两大挑战。东亚要构建欧盟那样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就必须寻找替代路径。在东亚不能沿袭欧洲路径协调解决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暂时同步搁置或冻结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问题,或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17.
《港口经济》2012,(1):38-38
韩国东亚大学的集装箱安全运输技术研发中心(ICC)公开表示,该中心已成功研发出智能型集装箱,预计在2012年内可投入商业化生产和使用,这对集装箱的运输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章琦 《环球财经》2014,(12):44-48
经典的安全困境理论现在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南亚持久存在的核危机。因为该理论的一大特征是“善良的意图”,即一国的安全追求并非以造成别国的不安全为目的。相反,南亚地区的核安全困境却表现为另一种形式,即“一国相信它的安全需要别国的不安全”。  相似文献   

19.
张千慧 《改革与开放》2014,(5):29-29,86
本文在简要的论述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原因中的美国霸权战略因素。另外,美国依托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无形之中影响了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与走向,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美国霸权战略政策对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在全球建立霸主地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和新时期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化,出现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东局势动荡,但亚洲却在不断崛起,国际关系的重心转向亚太。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开始调整战略,把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美国的重返亚太必然会使东亚安全问题进一步升级。东亚各国特别是我国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美国的战略东移,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