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形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组成复杂、开放的系统,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系统。但是,该系统呈现出不良的运行状态。如:空气污染、森林减少、沙漠化加剧、人口剧增、生物物种锐减、酸雨严重。这些因素已经制约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联合国两次“人类环境会议”足以说明当代环境的恶化已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性。面对这种危机,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并纳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为了配合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的实施,本文将以分…  相似文献   

2.
宋文群 《江南论坛》2011,(11):14-16
197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高速增长。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债务风险阴霾重重,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乘势抬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笔者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就树立可续发展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发展途径进行了分析,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沿边开放带是指沿我国陆路边疆的法定国界内侧,由若干个直接同外国国土相毗邻的行政区域相互连接而组成,呈带状的经济社会区域。我国的沿边开放带受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具有幅员面积广阔、地缘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工业经济相对落后等特点。因此,研究我国的沿边开放带,对于加强边疆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沿边、沿海与内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提高全国对外开放范围、水平和质量,强化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沿边开放带的利国、富民、兴边、睦邻、安邦作用意义重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事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着重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机遇以及风险挑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针对性的提出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应当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笔者认为,未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应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关键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我国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我国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当前我国,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应当明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0.
一、2006年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北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较优、质量与效益较好,就业与物价平稳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年度发展计划主要目标顺利完成,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相似文献   

11.
陈德  罗冬莲 《当代经济》2007,(3X):84-85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从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更好地解决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光堂 《经济》2007,(10):110-111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几年来,左权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构建和谐左权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推动左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被晋中市委、市政府总结为“左权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历史和经验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应建立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寻租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寻租理论是由《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于1988年首先引入我国改革理论的研究的,这一理论为我国理论界分析转轨过程中腐败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视点,也为我国政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职能提供了新的思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既注意刊载国外寻租理论的经典文献,又注意关注我国理论界的讨论热点,并从比较中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对推动我国改革理论的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寻租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研究,特别是转轨经济的研究,至今这一趋势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5.
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现有增长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即将到来的“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过去20多年支持经济增长的诸多基础性因素将要发生重要变化,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将向新的形态演变,现有增长模式将面临着以往未曾有过的转型压力。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升华为“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的重大思想。这是我们党对新形势、新阶段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指导我国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7.
朱怡琳 《经济论坛》2009,(20):57-58
本文阐述了绿色信贷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对当前在我国银行业推行绿色金融政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经纬新议     
纪陆 《经济管理》2005,(23):1-1
一.深入学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按照这次会议精神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决定性意义。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时期,湖北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以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构建和谐湖北。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湄  刘晓音 《经济论坛》2004,(13):150-151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建国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有过重大失误的沉痛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为我国确立了“三步走”、“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推动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