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台湾光电产业加速向大陆转移的驱动因素;阐述了厦门光电产业发展,特别是台资光电产业在厦门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当前厦台光电产业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文章围绕在厦门建设海峡两岸光电产业合作基地的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厦台光电产业合作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实施5年多来,随着闽台产业对接步伐的加快,台湾产业开始呈现整体性、行业性转移趋势,相继形成了海沧、集美、杏林、马尾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区;台资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精密仪器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拓展;合作领域由第一、二产业延伸到物流、金融、资讯、教育等第三  相似文献   

3.
<正>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两岸农产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从最初福建沿海地区率先引进中小台商进行试探性投资,到现阶段台商投资逐步向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据台湾相关部门统计,至2004年7月底,台商赴大陆农业累计投资案  相似文献   

4.
从第一个台资企业三德兴1983年在厦门成立至今,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投资领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大,投资地域从沿海向内陆、边远地区延伸。目前,台商在祖国大陆市场正积极做全球布局,投资出现区域扩散与产业集聚的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引进台湾银行业对浙江经济发展存在多方意义,同时,浙江也存在引进台湾银行业的诸多有利条件,而台湾银行业也拥有与浙江地方银行业的合作空间。浙江应通过以下途径引进台湾银行业:继续做好利用台资工作;赴台湾驻点招商;积极促进民营企业赴台投资;加强与台资银行联系;给予台资银行以税收减免和优惠;与台湾方面合办"中小企业银行";宁波、杭州、嘉兴应通过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制度环境,融入长三角,利用台商资源等办法引进台资银行;温州应积极参与"海西"建设。浙江应加强与台湾之间的金融信息交流和培训合作,为台资银行进驻做好中介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广东台资企业向高层次发展本刊讯引进台资居全国第一的广车,台资企业正在向高层次发)以近几年来,台湾的大企业纷纷派人来广东考察访问,洽谈投资。在广东的粤台合资、合作和台商独资企业目前已近4000家,协议合资投资额56亿多美元,另有台商“三来一补”企业20...  相似文献   

7.
倪上 《天津经济》2010,(11):12-13
随着天津近年来整体经济的迅猛发展,颁布的众多对台优惠政策,台商越来越热衷于在津投资。本文分析台资企业在津投资的特点,揭示台资企业在天津扩大投资的领域,提出天津台资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等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     
<正>昆山释放两岸合作实验区效应助推台企升级借助昆山深化两岸产业试验区(简称"试验区")金融政策的施行,去年台虹科技顺利实现了与台湾母公司的跨境人民币借贷业务,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台资经济是昆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超过4300家,台湾前100强企业中有  相似文献   

9.
国家已正式启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预案,天津要把握机遇,带头发展,迎接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发展。台湾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危机后,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亟待拓展,天津与台湾地区合作十分重要,天津要抓住机遇,扩大与台湾的交流合作,吸引台商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蔡而迅 《科技和产业》2011,11(10):16-19
自从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以来,在双向投资、产业合作等方面,闽台两地以其独特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文从闽台产业合作的环境入手,分析当前台湾、福建所处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互补互利的闽台产业合作进入转型升级时期,提出建设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增强先行区功能、拓宽闽台产业合作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提升国际产业链分工地位等发展闽台产业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扩大和加速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导向。大陆和台湾虽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从各自的资源、技术和人才的现状来看,两岸在绿色产业对接合作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首先介绍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两岸该领域合作的互补性,提出了限制合作的因素,并针对合作互补性及限制因素提出两岸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漳州实验区的建设,使漳州市对台农业合作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引进审批台湾农业项目速度加快。全市累计审批台资农业项目 516个,总投资 8亿美元,合同金额 7 6亿美元,实际到资 4 1亿美元;二是投资规模扩大。建区后引进的台资项目平均总投资为 132万美元,其中投资上千万美元的项目达到 19个;三是投资项目多,增资额大。建区后已有 23家台资企业注册增资扩大生产规模,增资额 6 143 7万美元。尤其是实验区重点企业有半数以上增资扩大规模;四是不断拓展投资领域。台商投资现已延伸到农产品运销、对外贸易乃至观光…  相似文献   

13.
今年闽台交往应该如何更好开展,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多机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对策建议。1.近年来闽台经贸文化交往与合作总体发展形势较好经贸交往方面。从1997年到1998年10月份,全省批准台资项目5436个,金额100.64亿美元。在闽台贸易方面,台湾物品输入祖国大陆由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闽台产业分工逐步深化,形式趋向多元化。台湾部分资本和技成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少量第三产业也扩散转移至福建。两岸直接“三通”将由局部向全面逐步推进。农业合作方面。从1985年以来,我省先后从台湾引进包…  相似文献   

14.
闽台两岸产业对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是台商投资大陆的初始地,吸收台商投资具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台资已成为福建省利用境外资金的第二大来源,实际利用台资额占全国吸收台资总额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闽台两岸产业对接,关键在于把握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机遇,发挥闽台合作优势,明确产业对接重点,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开放潮》2002,(1):72-73
福州市是海峡西岸繁荣带的中心城市之一,与台湾一水相连,交往密切。十多年来,借助于对台特殊的地缘、血缘优势,得益于“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对台招商引资工作中已取得较大的成就,台资已成为福州市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但近年来,在台湾产业第三波向大陆转移的热潮中,台商在福州投资增幅却逐渐放慢,甚至下降。因而了解现阶段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新态势,分析福州市对台商新一轮产业外移承接不力的原因,探讨加大吸收台资的对策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正确选择榕台合…  相似文献   

16.
赵蓓 《亚太经济》2008,(1):79-82
产业集群发展与利用台资是海西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台资在发展海西产业集群的独特作用,并用嵌入性理论佐证了海西与台湾的"五缘"优势,为研究海西产业集群发展和利用台资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苏台合作的基础出发,依据南京和江宁的台资利用情况,对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南京江宁台创园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年祝词     
<正>又是一年辞旧迎新。对于海峡两岸来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两岸双方按照ECFA确定的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目标持续推动后续协商,不断深化和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利双赢态势,先后签署了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海关合作协议等一批重要的新协议,台湾优良产品不断拓展大陆市场,两岸产业合作在技术、标准和品牌方面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逐渐  相似文献   

19.
产业     
<正>浙台经贸合作平台发展规划首次发布浙江省日前发布浙台经贸合作平台发展规划。旨在通过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推动对台经贸合作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台经贸合作格局。根据规划,到2015年该省合同利用台资将达到400亿美元左右。作为大陆与台湾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已设立台商投资区7个、国家级和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7个、浙台经贸合作区4个;累计引进台资项目7400多个,总投资约475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近300亿美元。2012年,浙江省台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超过600亿元,累计合同利用台资占利用外资的比重超过10%。随着两岸经贸合作逐步深化、浙江省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台湾出现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热潮,我省苏南及沿江地区是这次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台湾“百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纷纷在江苏投资,热头十分迅猛,利用台资成为我省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到2001年1月,全省已累计批准兴办台资企业(项目)9000多个,协议利用台资18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超过93亿美元(本数据台湾企业从第三地转投资,下同),后两项指标已占全国同地利用台资总量的三分这一以上。目前,我省实际利用台资额已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8%,苏州市的这一比例为21%,昆山市已达60%以上。因此,各地应抓住这一机遇,认真分析台湾产业转移的特点,把我省利用台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