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候鸟式"养老已逐渐成为老年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将逐渐成为中国老年人未来养老生活的新趋势。文章通过对三亚市"候鸟老人"的抽样调查分析得出主要结论:一是"候鸟老人"的养老需求具有特殊性,即交往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其主导需求,需求的特殊性决定更多"候鸟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方式;二是单身"候鸟老人"的交往需求和安全需求更为强烈,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比例也最高;三是收入水平与机构养老方式选择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有关 "农村养老服务" 的主题研究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 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呈现较快增长, 这说明农村养老服务这一主题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对养老服务这一主题, 国内学术界更多集中于城市养老服务问题, 并对城市养老服务供给达成 "以居家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的共识. 此外, 部分学者也对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中机构养老进行了界定 (郭风英、 孙慧峰, 2011 ) , 机构养老是指依托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 清洁卫生、 生活护理、 保健康复和娱乐休闲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养老方式. 它要求老年人完全脱离家庭来到专门的机构生活. 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 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 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或组织、 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 关于社会养老的界定则有张文范 (1999) 认为, 社区养老突破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壁垒, 它与家庭养老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将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方式,是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但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对当今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人口学的推力—拉力理论,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老年人机构养老偏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群体只是单纯作为弱者而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推力因素在减弱,而对养老机构的选址、提供的基本养老生活服务之外的专业性护理及个人发展层面的供给侧拉力在增强。当前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高空置率并存,是其提供的服务产品与需求之间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因此要从供给层面上推动机构养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秦枫  丁福兴 《当代经济》2018,(1):116-118
苏州市智慧养老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苏州市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老年人口的市场广大、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与突破以及社会养老观念的开放等有利条件.但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还存在着供需之间有效对接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与养老机构互相配合才能使之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温荣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50-151
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视角下,以苏州市姑苏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典型特征与不足,讨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的职能发挥,认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当发挥好管理、计划、协调和评估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7.
江西作为我国中部一个欠发达省份,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受经济水平限制,江西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养老遇到了很多困境,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巨大考验,而机构养老作为农村地区较普遍的一种社会养老方式,却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本文试从成本、生活照料和精神照料三个角度分析机构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人口高龄化下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显著增加,当前机构养老面临"一床难求与万床闲置并存"的困境,需要通过合理调整供给结构,科学安排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机构养老有效需求,力促机构养老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面对迅猛而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家庭逐渐趋向于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淡出养老舞台.完善社会养老机制,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思路,推动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而其中发挥养老的社会重要功用的公立养老机构也面临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的新挑战.本文立足于公立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侧重于供给侧改革方向,以济南市为例,分析济南市养老机构的自身条件、所处环境,并通过从政府资源、民间组织、社会救助处为切入点,针对公立养老机构所面临的供需不平衡局面的问题,探索出适合的养老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国内外民营养老机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我国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基本特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影响,提出了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所应当采取的宏观对策,力图推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的养老模式,以有效弥补"机构养老"的严重不足.本文重点分析了高校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5,(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机构养老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低,供需矛盾明显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城乡养老一体化发展,加强养老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开发多种模式建设养老机构等促进黑龙江省养老机构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来临,养老问题变得愈发严峻,尤其是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年人的照顾、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居家养老"单一模式已受到挑战,其局限性开始显现,机构养老发展也遭逢瓶颈。此外,社区养老服务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此种情况下,破解养老难题成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深入探究和多方助力下,一种有病治病,无病休养,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融合的"医养结亲"式新型特色养老模式渐渐浮出水面。作者首先阐述了"医养结亲"的内涵,进而对"医养结亲"养老的特征进行了探析,随之解读了"医养结亲"养老的理论,然后对"医养结亲"养老的必要性进行了透析。该文分析了"医养结亲"养老存在的问题并从多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透视,针对有关难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的公寓养老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公寓养老已经严重滞后于养老需求。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化以及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的形式对铜陵市内主要养老机构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少、机构现有设施条件尚可、机构内医务护理亟需专业化建设等结论。并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太少、民办养老机构收费较高、护工质素层次不齐、机构内老人易走失等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养老机构的供求矛盾愈发严重,如何加大养老机构的建设,提高运营效率,缓解供求矛盾,是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实证为基础,估算了我国的养老机构供求差,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提供养老机构建设的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几个主要的现实问题,再结合PPP的特征与功能,我们认为,PPP模式是解决我国当前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方式,非常有必要将其引入养老机构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养老产业,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异军突起。文章旨在从厦门市Y民办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和经营现状的微观层面着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考察民办养老机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和发展空间,探索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力求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养老机构自身建设和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现状,对民办养老机构乃至老龄产业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支持,从而为民间资本进入老龄产业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居家养老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认为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机构养老成为养老体系中主要养老方式。但目前浙江省养老机构面临养老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因此工作满意度情况成为服务人员工作稳定性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文章对调研数据运用卡方检验确定养老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有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提出政府应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为养老机构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双鸭山市等六个市23家养老机构进行采访调查的资料为主,对黑龙江省机构养老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就黑龙江省机构养老概况、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