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经常项目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扩展,将时变性利率、汇率包含进了扩展模型,并运用规范的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以验证中国的经常项目差额波动是否符合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的预测。检验结果表明,扩展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在拟合中国经常项目的动态路径时有较强的功效。利率、汇率的变动使得居民家庭形成了一定的预期,进而形成了其跨时消费偏好,导致了中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波动,其中汇率变动起了主要作用。因此,调节中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需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还要加强国际间的汇率和利率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2.
对经常项目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扩展,将中国特定的股票回报变量包含进扩展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扩展模型与中国经常项目动态路径相拟合,有较强的功效.中国股票回报的上升只是增加了居民的当前收入而不是永久收入,居民对于未来股票回报的预期较为悲观,从而增加储蓄导致经常项目盈余.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建立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制度和机制、转变居民对于股票回报的预期,是调整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常账户的跨期方法认为,贸易余额主要取决于生产的跨时比较优势、跨时消费偏好和跨期贸易条件。本文通过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发现:我国的贸易余额与生产的跨时比较优势即产出波动、实际利率、汇率、相对价格有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产出波动和汇率对贸易余额的影响显著,实际利率和相对价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不显著。其中,产出波动是贸易余额的Granger原因,我国的贸易失衡主要受产出波动即生产的跨时比较优势而非跨期贸易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协整模型构建了实际汇率与劳动生产率、政府消费和贸易条件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实际汇率短期内的动态调整过程。结果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生产率的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实际汇率的变动方向与巴一萨效应预测的相反。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不适用其假设,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政府消费和贸易条件等其他因素亦影响着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说明即使是在长期内,巴一萨效应的假设也不能成立。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支出来影响实际汇率短期波动和长期变动趋势,从而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6位数级微观贸易数据,测度了1996-2009年中国制造行业的出口增长"二元边际"与三组"精确贸易条件",从产品种类变化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微观结构,更精确地反映真实贸易条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二元边际对精确贸易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度边际对贸易条件改善有积极作用,深度边际则反之。(2)广度边际对"低出口替代弹性"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效应最大,对"高出口替代弹性"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效应最小。(3)在中高技术行业,广度边际对贸易条件改善的正面影响大于中低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HS-6位数级微观贸易数据与帕式指数,测度了1993~2014年间中日稀土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并实证检验了决定中日稀土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日稀土产品总体价格贸易条件在总体上趋于恶化;中低端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波动较大,且总体上改善;高端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第二,中日稀土产品出口量、经济规模对三组价格贸易条件都有负面影响;劳动生产率、汇率对三组价格贸易条件都有促进作用;出口产品结构对总体价格贸易条件、中低端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有负面影响,对高端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有正面影响。第三,在出口管制手段违反国际规则而被禁用的情况下,中国通过环境税、资源税等国内规制手段继续控制稀土产品的出口量,引导企业完善定价机制,并继续提高稀土产品技术水平,减少对日本高技术稀土产品的依赖,有利于促进中国稀土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归,增加贸易利得。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45个国家2000—2012年的经济数据,在考虑对外开放水平差异的条件下,借助面板门限模型对财政支出与贸易条件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贸易条件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会因对外开放水平的差异而呈现显著的门限效应。在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的国家,财政支出对贸易条件的恶化作用较强;而在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国家,财政支出对贸易条件则表现为较弱的恶化效应。本文的结论表明,我国长期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贸易条件的不利影响正逐步减弱。因此,我国既要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运用的有效性,又要通过贸易政策尽可能地改善贸易条件,努力实现.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有效协同与稳健运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构建动态面板回归分析模型,研究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对经常项目失衡的影响,从金融发展的新视角探讨影响经常项目失衡的各主要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机制。结合1986—2013年59个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不会对全样本产生显著影响,而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市场效率却会影响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常项目。(2)对于发达国家(地区),减少政府预算赤字,提升劳动生产率,扩大贸易开放程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将会缩减经常项目赤字。(3)对于发展中国家(地区),要改善其经常项目状况,需要进一步扩大贸易开放,增加对外持有的净资产,改善外部贸易条件,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让本币贬值;若要削减其过多的经常项目盈余,则要增加人均收入,拉动投资、刺激消费,提高金融深化程度。(4)发达国家(地区)的经常项目不受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影响,依靠货币升值或贬值不会对其经常项目产生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Gilchrist (2009)的自下向上方法,利用中国二级市场上企业债券的交易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信用价差指数即GZ指数,并用其预测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状况.实证研究表明,包含GZ指数的实证模型对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未来波动有着显著的解释能力.具体而言,在各种预测期限下,包含信用价差的模型对未来消费、产出与通货膨胀的变化有着较为显著的预测能力,其拟合优度远高于不合信用价差变量的模型的拟合优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贸易条件和国内粮食价格保护机制对1986-2008年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并应用名义保护率(NRP)、反贸易偏好(ATB)分析了期间中国农业保护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条件和国内价格保护政策在中国2001年加入WTO年前后对国内粮食价格变化有着显著不同的作用;中国粮食保护水平同样呈现出两阶段不同的保护特点。国内的粮食价格保护政策消除了由于贸易条件变化带来的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保持了粮食价格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已有文献在研究出口质量的经济效应时,主要关注"中国贸易增长之谜",对危机冲击时的贸易波动重视不足。利用2006-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小。需求侧收入效应和供给侧多样化效应作为较高的出口质量能够抑制出口波动的重要渠道,大约能够解释1/2的抑制作用。出口质量较高的企业通过高收入国家较高的消费比重、较低的需求波动和较低的市场集中度抑制了出口波动。但是,高技术行业的企业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大,金融危机期间该类产品较高的需求波动加剧了出口波动。此结论可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和"调结构、稳增长"的外贸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CH模型族等数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股市波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沪、深股市波动序列具有宽平稳性且波动与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波动回馈效应,并且其杠杆效应也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和ARCH类型模型对沪深股市收益之间的关联性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这对于研究股市的结构和判断股市的走势及风险传递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显示:沪深股市日收益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沪市日收益的历史信息能用来改善对深市未来趋势的预测;沪深股市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及收入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出中国城镇居民1999-2008年间的各项消费收入弹性及基本消费需求,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刻画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有较强的正效应,在长期内正效应较弱。因此,在扩大内需的战略背景下,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只是应时之需,从长期看,要充分发挥农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建立起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1991-2009年大米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大米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估计的基础上,运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对中国大米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1991-2009年期间,价格波动导致农户短期生产福利为26.79亿元,农户短期消费福利为-68.17亿元,农户短期总福利累计为-41.36亿元;农户长期生产福利累计为27.43亿元,农户长期消费福利累计为-18.93亿元,农户长期总福利累计为8.51亿元。大米价格变化引起农户收入与大米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决定农户总福利效应。当价格变化引起农户收入大于大米消费支出变化时,农户福利得到改善;反之,农户福利恶化。大米价格变动的农户长期福利效应与短期福利效应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农户长期福利效应优于短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影响张家界旅游客流波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其旅游客流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评价各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其旅游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影响张家界旅游客流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游客在张家界旅游的成本,游客本身的经济条件,与张家界相竞争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价格水平和旅游者“自我宣传效应、旅游持续性行为”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中国发挥比较优势战略的重要手段就是鼓励加工贸易发展,而加工贸易发展则引起巨额经常项目差额,通过影响世界相对供需及汇率来作用于贸易条件,带来了贫困化增长威胁。对于加工贸易发展导致贫困化增长的中间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只要实行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战略就必然会引起一定条件下贸易条件的恶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理论上解释了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的黑箱,同时得到实证检验支持。  相似文献   

19.
论金融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增强,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结合BGG模型阐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资产价格如何通过影响消费、投资、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来传导货币政策,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效应作了实证分析,指出确定包括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数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多从成本视角进行分析,从收入—消费视角研究两者的量化关系缺乏。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文章构建了分析劳动力成本、消费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并运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对居民消费需求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规模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推动消费规模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进而推动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政策含义是,经济新常态下应顺应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形势,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