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东盟近期的经济一体化目标是实现区内零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的目标是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东盟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三个"共同体",实现"东南亚一体化"。此外,东盟还积极推动"地区对国家"、"国家对国家"和"地区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使东盟在亚洲以至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2.
南盟成立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南亚区域经济合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就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而言,南亚则明显落后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本文从贸易、能源、旅游和次区域合作等方面描述了南亚区城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而对于影响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途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各国争夺市场、资源以及能源的重要手段。首先借鉴合作博弈模型提出3个命题,讨论分析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充分条件,其次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I)和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测度中国—东盟的贸易互补性,从而获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必要条件,再次从交易成本的视角考量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约束条件,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欧定余  毛军民 《生产力研究》2007,89(11):69-70,85
文章在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模式、演变进程及其成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机制与东盟的比较,来进一步探讨东盟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欧盟(原欧共体)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组建的地缘经济合作区,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南北型”地缘经济合作区,以及以东盟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缘经济合作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在亚洲兴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南亚经济合作区等在亚洲地区出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掀起了亚太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热潮,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目前,亚太区域合作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以双边区域贸易协定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亚太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将会越来越强。笔者分析当前亚太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基本状况,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探析中国应采取哪些策略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卢海涛 《经济前沿》2006,(11):35-3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态势。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不断地扩大其合作范围,增强其势力。而东亚由于日本的问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边合作不断加强,为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合作,中、韩应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FTA),形成突破,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并行不悖的两大潮流。加入WTO,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契机。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欧盟内取消关税、统一货币,已经形成相当紧密的经济圈;北美自由贸易圈进展迅速;东盟也是活动密切。面对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迅猛态势,人们不能不发问:国与国之间都能进入类似欧盟这样的紧密合作状态,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还不能紧密连成一片呢?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确实有不少问题值得深思,需要从观念上进行突破。绝不做头与形成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般说来,是由上…  相似文献   

9.
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本文回顾了经济一体化的几个发展形式,总结了经济一体化的最新发展现状,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认为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区成了经济一体化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形式,各国在竞争中谋合作,在合作中进行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0.
张超 《当代财经》2004,(7):101-104
2003年12月12日,日本与东盟10国发表了旨在加强日本与东盟各国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的《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并首次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这次峰会预示着日本同东盟的区域经济关系将出现新的飞跃,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入手,深入探讨了WTO框架下自由贸易区在全球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指出日本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方针的调整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冉 《现代经济信息》2013,(13):412-413
东亚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一条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运作模式即东盟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这一模式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韩自由贸易区,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态势.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不断地扩大其合作范围,增强其势力.而东亚由于日本的问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边合作不断加强,为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合作,中、韩应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FTA),形成突破,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构建中国—东盟反洗钱区域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一)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要。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成员国的法制健全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都处于弱势。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类优惠政策在吸引投资、扩大进出口,增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的云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日益加快了步伐。欧盟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统一货币——欧元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贸易总量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欧盟的经贸往来会更加频繁,我国政府也表示要增加欧元的外汇储备,可见欧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往来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最近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书,适应了世界经济形势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导刊》2013,(Z5):42-43
第23届东盟峰会于10月9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举行。如何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背景下实现地区经济稳定增长、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确保在2015年如期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目标,将成为本届峰会最迫切、最重要的一个议题。近年来,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不断  相似文献   

16.
从合作博弈角度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洁  宋英杰 《当代财经》2007,(2):96-101
文章通过建立不合作模型与合作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合作博弈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性选择的结论.并用合作博弈模型提出几个命题,分析得到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合作博弈需要满足的充要条件.结合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情况,文章对该合作博弈的充要条件,即经济互补性、福利收益-损失、利益分配合理性一一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归纳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合作博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自贸区建成后,如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贸区建设内涵,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跨境经济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当前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点和支撑,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加强中越(广西)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欧盟税收一体化的协调内容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和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集团内的税收协调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欧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进行了关税协调、间接税协调和直接税协调,这些协调的结果是各国税收制度差别的缩小。欧盟税收一体化协调的经验表明,区域政策协调需要递进性和交叉性的制度安排,协调不等于统一,协调要考虑各方面条件和负面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7)
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可以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顺应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潮流,也符合目前形势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国情。浙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大省之一,加强浙江与东盟的合作,对双方来讲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措施以促进浙江对东盟的出口以及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20.
战后,发展中国家为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已建立了20多个地区性组织,而东南亚国家联盟可以说是这类组织中较成功的一个。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