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经济研究》2017,(8):78-93
本文试图从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对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解释,论文运用回归分析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宏观货币政策实施→信贷市场变化→民间借贷利率调整"为分析路径,实证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将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上行,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存在差异。与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所不同,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未能显著影响民间借贷利率。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立场对民间借贷利率的传导路径中,以信贷利率、信贷规模及银行风险承担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信贷市场通过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首先,以房地产行业数据为样本,证实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对厂商融资约束的联合影响效应显著存在,且具有积极作用,修正了传统融资约束分析模型因遗漏货币政策而产生的估计偏误;其次,将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厂商真实利率的冲击效应纳入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检验过程,证实了价格冲击下的真实融资成本与固定投资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并证明了信贷扩张对房地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最后,分析并检验了信贷波动对融资约束的冲击作用及其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赵林海 《技术经济》2013,(5):113-120
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的角度,运用非线性模型——STR模型,探究了中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确实因所处经济周期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同经济增长水平下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效应是不对称的;在调控房地产价格方面,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路径比利率传导路径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在金融加速器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含有企业异质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更易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中小企业产出下降幅度约是大企业的三倍。造成这种非对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受到限制。此外,货币政策冲击通过信贷市场放大了经济波动,经济中存在着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现象。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到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非对称效应,并谨慎选择名义利率的调整幅度。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它依赖于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文章通过2006—2016年期间的私营、国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对实际利率、新增信贷余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贷渠道"仍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政府现阶段通过新增贷款余额CR制定货币政策要比利率更为有效,对政策效果的估计也比较准确;私营部门要比国有部门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张枨枨 《当代经济》2016,(22):12-16
本文采用2005-2015年的月度数据,从货币供给、消费水平、信贷渠道、资产负债表效应等方面入手构建SVAR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当利率上升,房价在当期会出现下降趋势,在以后各期将出现振荡波动的情况.货币供给量上升房价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房价的攀升会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贷款利率的下降,社会消费水平提高.根据以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存在货币供给对房地产价格的利率传导机制以及货币供给的现金余额效应.从而得出我国应当适当调控货币政策,同时针对楼市的区域分化特性而分地区地实行不同政策,抑制房价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研究起步比较晚,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基于信贷渠道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更是比较少,而现有的经济措施往往又忽视了信贷政策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成果。因而有格要对国内外学者基于信贷渠道视角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翔实的综述,从而为未来进一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问题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门限变量,构建了包括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内的三维T-SVAR模型,并且分别采用货币供给量、利率以及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研究不同政策不确定性程度下各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在当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快速攀升时期,信贷规模调控是应对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最佳选择,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平抑房地产价格波动,并且在长期中依旧保留一定的政策效果.因此,货币当局在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时应将着力点放在信贷规模上,通过控制信贷增长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从而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并推动经济“脱虚向实”,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货币政策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保费收入、股本融资以及银行信贷规模等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检验了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重要影响。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发现保费收入、股本融资等区域金融结构间的变量差异在统一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着非对称性,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域效应。改善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效应,提高货币政策传达的效率,需要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完善区域间巨大的金融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梁云芳  高铁梅 《经济研究》2007,42(8):133-142
本文首先定性地比较了各地房价的波动,发现其波动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进一步,本文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形式的paneldata模型讨论了房价区域波动的差异,并分析了造成各地区房价波动差异的原因,尤其是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结论如下:无论是房价的长期趋势还是短期波动,信贷规模对东、西部地区影响都比较大,中部地区较小,表明政府实施的信贷政策对调控东、西部地区的房价是有效的。实际利率对各区域影响差异不大,且影响较小。人均GDP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对中部地区房价影响都比较大,表明中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房价的预期变量在东部地区对房价的短期波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金融地理的视角,采用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方法,探究近年来货币政策对各省区信贷投放的不对称影响.结果显示,地理空间效应对国内区域信贷影响显著,我国区域信贷投放表现出区域聚集和地域依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表明,现行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差异,降低了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货币数量控制政策和价格控制政策,对区域信贷投放作用效果并不一样,甚至可能相互削弱、抵消,其背后是商业银行微观行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率的房地产需求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房地产具有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采用戈登模型和跨期消费模型分别分析利率变动对房地产投资型需求和自住型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对投资型需求的影响效果受房价预期涨幅限制,而利率提高也确实会抑制部分自住型需求。同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实际表现,指出当前条件下利率调控效应的局限性:投机氛围严重的房地产市场下,利率的调控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货币量目标和利率目标.在考察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机制上,本文对1999年1月-20l0年6月货币量和利率对信贷规模的影响进行分时段分析.SVAR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货币总量的效果比利率的效果更加显著,加入货币总量后,对信贷规模变动情况的解释力提高,银行信贷对利率的敏感性呈现显著提升.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应逐渐依靠利率引导,淡出总量调控,从而规避总量调控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考察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效果。研究表明,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均不能通过房地产价格对消费和投资产生显著作用,即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较弱,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顺畅。最后,针对提高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可能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存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且从利率市场化间接度量的维度来看,在考虑以直接效应来衡量的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实际风险承担水平上升;但是在考虑以价格约束效应来衡量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其效果并不明显。(2)从利率市场化直接度量的方法来看,直接引入虚拟变量的研究发现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得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变得明显;进一步从利率市场化综合度量的维度,引入整体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方法则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银行的实际风险承担水平会上升。(3)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中国近期投资需求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构建了各类主体的投资需求新古典模型,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异得出结论:(1)以调整利率(准备金)为主的货币政策对于私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住宅投资具有较大效应,而对于国有企业投资作用相对较小,对于地方政府投资的效应为0,甚至作用相反。(2)以控制信贷规模为主的货币政策对于私营企业投资、家庭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于国有企业投资作用较小,对于政府投资作用非常微小。(3)政府对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的调整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变化具有较强影响,而房地产调控政策如果发挥作用,则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和住宅投资具有较大效应。  相似文献   

17.
宋旺  钟正生 《经济研究》2006,41(3):46-58
早在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之时,他就指出了最优货币区的范围可以大于国界,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本文把常用于国际经济领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指出我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也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进一步,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缩小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顺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来自信用观点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货币政策的"信用观点"为理论前提,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直接融资还不发达、东、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体系特征还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背景下,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通过各地区的银行体系进行传导时,将通过影响各地区银行系统提供信贷的能力而影响各地区私人部门的信用可得性,从而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率管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中 ,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在我国 ,目前的利率管理制影响了中央银行有效进行宏观调控和利率平衡资金供求的内在机制 ,利率结构失衡加剧了信贷规模紧缩 ,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推动动力特殊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功能异化,文章提出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规模化和市场化二重效应的新观点。文章据此结合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新特征拓展了传统金融发展指标,并对金融发展指标从功能上进行了二重性区分,通过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尝试打开金融发展二重性对货币政策差异化影响的机理“黑箱”,提出了三个非竞争性命题,并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总体上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但这主要是通过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实现的。第二,从传导机理来看,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强化利率渠道而弱化信贷渠道;规模效应Ⅱ则反之。第三,在企业抵押能力存在系统异质性的条件下,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和规模效应Ⅱ还会分别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产生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效应。第四,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的相对作用内生于金融发展的阶段、结构和功能,而且这一相对作用还会被实体经济的系统异质性放大。文章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