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璇 《商场现代化》2016,(30):131-132
近些年来,我国投行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传统投行业务在整体投行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创造利润的核心投行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投行业务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现状,把握投行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亚投行的成立引起各国各界的关注,人们对其成立的影响与经济、政治意图的讨论莫衷一是。作为刚刚兴起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人们聚焦于亚投行的作用、意义与前景,却淡化了亚投行与同类金融机构的横向对比。通过对亚投行与世行、亚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以及国内的政策性银行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亚投行有更加清晰、准确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投行业务是证券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主体,其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等业务,发挥着构造证券市场、促进产业集中等重要业务。本文通过对证券投行业务的主要内容的分析,结合如今我国投行业务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我国证券投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投行业务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下文简称城商行)未来必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本文从国外投行业务的发展趋势、国内需求和国际监管规则变化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城商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城商行投行业务系统化的开发模式,包括渐进式组织模式、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华尔街独立投行陷入危机引发人们对投行模式的思索。独立投行陷入危机有其深刻原因:独立投行依靠自营业务、高杠杆同时存在融资问题;内部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以及监管存在重大问题。由此引发独立投行模式是否即将结束的怀疑,但专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模式各有优缺点,虽然混业经营将成为金融业发展趋势,但一切的关键在于监管,而且模式的选择应取决于各国国情。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不能一概而论投行是发展分业还是混业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加强监管,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投行并存共同发展,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投行组织形式角度论次贷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行由有限合伙制向公司制的转变释放了投行高层的无限责任,使投行过度投机,推动了次贷危机。  相似文献   

7.
吴莎莎 《消费导刊》2009,(13):53-53
在次级贷危机的冲击下,曾经活跃于世界金融舞台的美国五大投行中没了三家,剩下的两家也开始从事储蓄业务,以致很多人悲叹,投行时代一去不返。本文将从美国投行大规模倒闭的主要原因入手,对比中美投行收入和业务结构的不同,分析中国投行所拥有的优越的生存环境,得出本土投行不仅不会大规模倒闭而且正当其时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国际     
新西兰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2015年1月1日,新西兰正式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截止目前,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24个,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马尔代夫等。亚投行筹建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欢迎感兴趣的国家加入筹建进程。按照目前工作计划,预计各国将在2015年6月底之前完成章程谈判和签署工作,使亚投行在2015年底前投入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全球化,我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在国际银行业普遍实行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国内银行业对外面临全能型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对内面临利率市场化改革,利差逐步收窄,旧有的盈利模式亟待改革局面。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抢先开拓投行业务的新时代。河北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起步晚,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投行业务经验少、牌照不全,在品牌影响力、客户储备、牌照、资金、信息等方面处于劣势。河北银行应正视自身投行业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基于此,主要从投行理念、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客户储备等方面对河北银行如何开展投行业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1):212-213
亚投行的成立是近几年国际关注焦点问题之一。自2013年决议成立亚投行,到2014年开始招募成员国,围绕亚投行的争议持续不断。成立亚投行的益处很多,但目前相关文章和著作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区域政经环境等,尚且没有从国际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进行综合考虑。本文是从国际金融安全的角度,结合各类报道和相关学术文章,探讨亚投行对国际金融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债券代替信贷的"新常态"下,银行需要更多以投行思路进行留存、吸存;商业银行利用投行业务吸存可以一定程度上环节监管约束压力。银行投行业务在稳步提升,发债量和顾问类业务成为银行投行中最重要增长点。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应该转换存款策略应对新常态经济,通过债券承销吸存和财务顾问吸存投行业务加强稳存的策略创新,以获得存款的有效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积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广泛热议。亚投行将极大地影响亚洲格局。亚投行的建立将对亚洲金融、经贸以及外交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中国作为亚投行的发起国将在这个格局变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这三个不同维度来深入探讨亚投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在华尔街,投行被人们称之为“皇冠上的明珠”。彼时,投行的精英们每天接触的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企业家、最具话语权的金融家。然而.金融风暴开始后,世道变了,美国五大投行相继消失.而中国的投行们仍在继续着、坚持着。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客户需求的日益提升,大力推进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内生与外在的战略要求。为此,着重分析了商业银行进行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理论分析和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实际,提出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的思路,并要采取紧抓目标客户、坚持产品驱动、加强联动营销、突出区域重点等措施,以促进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亚投行旨在促进亚洲地区经济的区域联系,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投行一方面起着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可协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解决目前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亚投行的成立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亚投行的成立和发展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但是,亚投行成员国对相关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大。此外,亚投行的贷款担保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隐患,这成为亚投行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政府区域多边开发战略的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成为了亚投行当下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16.
《港澳价格信息》2014,(7):20-20
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的巴克莱近期宣布将出售或退出多数大宗商品业务。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老牌国际大投行自2013年7月开始便陆续退出大宗商品业务。随着巴克莱的退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完整保留大宗商品业务的老牌投行仅剩下花旗。而在老牌投行退出之际,一些新的大型贸易商和中小型投行却伺机进入,包括工行、中银国际等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动作频频。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投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出现大变革之际,国内投行业也悄然展开变局,融合与转型成为当前行业的两大关键词。一方面,在中小项目为主导的发审格局下,各投行分守大项目或中小项目的差异化定位面临调整,投行大中小项目通吃的融合趋势已现端倪;另一方面,伴随投行角色继续由单纯的通道服务商向综合服务商转换,债券承销、直投、财务顾问等业务日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抢先布局的企业可望赢得新一轮竞争的先机。同时,地方性投行上市后实力递增,增强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为老牌投行带来了新的威胁,并进一步模糊了原有阵营的边界,加速了行业格局的重构。而2009年以来频繁出现的超募与破发现象则表明,本土投行仍需要提升定价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水平,并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杜绝相关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8.
胡亦非 《商展经济》2024,(6):106-109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金融投行在其中的作用日浙凸显,然而由于新兴市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金融投行在实施发展战略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兴市场的定义和特征;其次,探讨金融投行在新兴市场的发展策略;最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金融投行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帮助金融投行克服困难,实现其在新兴市场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由中国发起并主导的区域性开发金融组织,它可以通过投融资贷款、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域内各国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虽然亚投行的成立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将为其成员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但以美日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于亚投行的成立一直以亚投行职能与亚开行相重合,成立亚投行会妨碍亚开行的运营而反对亚投行的筹建。事实上,亚投行与亚开行之间有职能融合,也有职能错位,其成立不仅不会阻碍亚开行的发展,反而可以与亚开行一道促进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加速亚洲经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芳  古杨 《新财富》2014,(3):48-57
虽然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经启动,但是,投行、发行人、投资者三方的制衡关系仍未形成。从IPO重启以来的数据看,新股仍然不败,承销商可以轻松把股票销售出去,投行与发行人之间仍是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因此,海外投行销售折让和承销费用并存的收入模式在中国尚不成立,投行从盈利来源上仍缺乏压低定价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