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生态工业园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缺乏弹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将其融入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在更大的空间内,与更多的组织建立渠道众多、方式灵活的物质与能量供需关系,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生态工业园与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经过组合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架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需要在区域范围内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物流平台和促进机构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在区域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突破口。在阐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观的内涵之后,进一步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分析了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最后,针对制约园区深入发展的政策障碍,提出生态视野下的促进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方面,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科技支撑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配套制度,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3.
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如何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投入到实践应用这一问题,提出生态工业园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模式.并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经验,认为生态工业园建设可以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层递使用机制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国家和地区集聚科技资源、创新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培育和提升平台集成服务能力,是发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创新服务支撑作用与杠杆效应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首先界定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的内涵与特征,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及层次结构进行识别,进而选取广东、上海、北京和黑龙江等省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由资源集成能力、需求集成能力、服务匹配能力、运行管理能力4个维度构成,典型案例平台各有优势与特色,但在不同能力维度仍有提升空间。结论可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培育和提升提供理论方法指导,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吉林省通化张家生态工业园为例,探讨了在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以医药和制酒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技术,应该包括景观设计与工业组织形态设计两方面,才能使其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和谐、经济模式循环高效的现代生态工业园。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建立景观安全格局,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及交通模式设计,使规划后的生态工业园能将工作和生活场所交融于自然之中,并能实现高效协调运作;工业组织形态设计主要是仿照自然界无废或少废的循环模式,根据制药业和制酒业的物质循环特点,引进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各产业间通过废物及副产品的交换,以及能量、水资源、信息的集成,组成高效的工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以工业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同构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区域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的提高。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提出依靠工业园区合作,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分析了园区合作模式和园区合作有效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期为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与功能需求,从综合信息服务、数据交换、物流交易、货物跟踪和行业应用托管5个方面对其功能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平台的体系结构,从而为我国建设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是企业间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园区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等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在世界环境保护界知名度极高,被认为是循环经济“圣地”。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推广期“非试点”区域构建科技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平台的必要性,指出阻碍“非试点”区域科技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参保企业数量不足并归纳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试点”区域的成功经验,为“非试点”区域系统构建由观念平台、宣传平台、法制政策平台、人才平台、险种平台和社会配套服务平台构成的科技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军民融合战略背景,阐述高校军工科研平台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深入分析军工科研平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影响因素,提出军工科研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对策和建议。探索实践高校军工科研平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论文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区域经济走向协调发展的路径和相应的空间组织架构,系统阐释了党和政府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优性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深入分析了区域优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区域优性文化的资源优化整合效应,并以硅谷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例,阐明了区域优性文化对区域企业成长的作用力。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有利于区域企业“快生”、“长大”、“做强”的优性文化环境,关键在于实现五个方面的文化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欧人 《经济经纬》2004,(5):27-29
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地域文化叉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振兴地方经济、繁荣文化无疑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宝玲 《经济问题》2007,332(4):109-111
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协调区域经济,有利于逐步消除由于非平衡战略所带来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加强区域联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探讨了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从政策与体制等方面的分析,通过环境改善、政府职能转换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实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论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频 《生产力研究》2006,(4):143-144,17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日益一体化。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不同区域来说,地域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首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促使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其次,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促使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不同的地域文化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产业和有特色的产品与品牌。此外,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技术。  相似文献   

16.
17.
分布式创新以主导公司内部知识主体与外部知识主体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在保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节省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对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微观主体发挥比较优势、进行有效知识资源配置有深远影响,对解决区域自主创新和区域分工演进的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论证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支配地位,然后分析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四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5-2013年中国内地30个地区(除西藏外)27个工业行业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地区规模下,区域内多样化集聚(Jacobs外部性)、专业化集聚(MAR外部性)和企业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地区规模较小时,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与企业竞争都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随着地区规模的日益增大,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小;专业化集聚、企业竞争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核心能力提出了区域核心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用这一框架对区域核心能力的构建及发展进行了研究。经过理论分析,我们认为区域创新的发展关键是构成区域核心能力各要素创新的动态过程,是以在技术创新和区位要素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核心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