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基于OWA算子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最后,给出了加权的TOPSIS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技术经济》2015,(10):17-23
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熵值法找出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方江帆 《经济师》2006,(12):274-274,276
文章结合宁波保税区实际,从科技资源和科技投入、创新绩效和科技水平以及科技领导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宁波保税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该指标体系对宁波保税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采用面板负二项模型研究了技术多元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技术多元化尝试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基于区域和科技政策视角分析了不同区域科技政策施行前后技术多元化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发现在科技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多元化尝试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以期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构建了区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对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就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9-115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日渐成为一个国家和区域获得竞争优势、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在借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基础上,对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spss16.0和excel软件分析相关调查数据,研究了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有利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和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连云港市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对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2002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毕亮亮  施祖麟 《经济地理》2008,28(6):946-951,954
长三角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依靠其内部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16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景进行判断。最后,在"涓滴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以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南京四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科技创新圈",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政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走向并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