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法学流派的涌现是中国法律学人的夙愿。虽经中国法学者的多方呼吁,但法学流派的“建构”依然步履蹒跚。从对中国法学流派划分诸种观点的评析中,可以说明流派化意识是形成法学流派的重要因素。法学流派像其他任何流派的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法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哲学基础、方法论运用、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当下,法学中国化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法学应解决中国问题,法学流派的建构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学流派。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反映中国人对世界法学做出独特奉献的法学流派。这也是对法学向何处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2.
任帅军 《消费导刊》2009,(4):141-141
法学流派的逻辑起点是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自然法学派以理性作为构建其体系的逻辑起点;分析法学派以规则作为构建其体系的逻辑起点;社会法学派以法的社会实现作为构建其体系的逻辑起点。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闫静 《消费导刊》2011,(7):154-155
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质量不高,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这要求我们寻找走出困境、优化高等法学教育的路径。首先应确定高等法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它应当以本科教育为主导,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得高等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又通晓某一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一定法律实务能力的综合人才。  相似文献   

4.
宋岩 《商》2012,(14):108-108
法理学的理论研究、价值追求等对于部门法学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但不能认为部门法学相较于法理学是浅薄的、无研究价值的,本文旨在对这一片面的观点进行批驳。部门法学为法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具有地域特征的部门法为普适性的法理学理论提供新的学术增长点,对于法理学的研究有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极为普遍,已经是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在锻炼学生分析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无疑具有重大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比如在理论学科的学习上,案例教学就有一定的难度;在案例教学法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传统教学理念也形成了一定的冲突,于是,研究者们思考如何形成国内有中国特色的案例教学法,才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从事法律行业的法本人数比例比较低;理论学习的概括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都是法本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法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课程。在传统的法学本科教学中,从课程设置上一直沿用14门必修课加上若干专业选修课的组成模式,而忽视了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较少考虑到学校自身具有的区位、学科方面的优势,而浪费一部分将法律实践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的机会。从培养应用型的法学专业人才的目的出发,以杭州具有的"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为出发点,可以对法学本科课程重新整合,建立一个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法、经济法、合同法等为组成的模块,一方面贴近生活,方便案例教学;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互联网+"对这一部分法学人才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2015,(47)
变化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马克思法学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学说基础上诞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通过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成果来丰富其内涵。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的法治现状相结合,对中国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但是在其运用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挑战及现代价值问题展开论述,希望能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更好地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允许法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司法考试制度对法学教育形成了前所未有挑战,法学教育已经无法回避司法考试这个大背景。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没有本质的对立关系,司法考试并不会影响法学教育,而是如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变迁将二者的关系置于了矛盾之中。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其实是相辅相成并互为促进的,若想实现这二者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对彼此进行改变,构建以法律基础知识和社会需要并重为导向的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形成具有深厚法学修养与高素质法律人才倍出的司法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9.
姜方毅  王立颖 《商》2014,(39):225-225
邓正来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带来了法学界一场大论争,皆因其在书中开篇就居高临下、甚至可谓是有些狂妄地对中国法学自中国改革开放至成书(2004年)这段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所下评价:“这是一个没有中国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①。纵然,邓也承认中国法学在这二十年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为什么对中国法学的前景有这样不乐观的评价?他将这归因于“现代化范式”作用。邓提出当代中国法学者在论及中国法学发展方向时是以西方现代社会为蓝本所确立的,并且这种宏图是未经批判和雕琢的,是不够贴合中国实际国情的。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4)
自中国开始组织进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以来,为我国筛选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法律工作者,但与此同时,在司法考试的考核方式还是考核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可待改进的问题。而如何从更为贴近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的法学教育方式与司法考试产生的各方面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帮助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成为了解决这部分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易蓓 《商》2013,(2):238-238
"这是中国法学院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何美欢教授在书中开篇如此写道。在其另一本著作《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中论证了专业法学教育是而且应该是"学术性的"、"博雅的",而中国法学院应该从事这样的专业法学教育,并且在该书的基础上讨论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关于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缺失,很多法学教育者们已达成共识:中国法学院的学生缺乏执业能力,中国缺少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法律人才。然而,没有达成共识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没有基础达成的共识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松妍 《商》2014,(13):146-146
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之中,法律职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法学教育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也对法律职业化增强具有关键作用,并且法学教育也是对法律职业化进行实现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基础。而适应法律职业化的要求,需要对法学教育相应的改革,对法学教育进行相关分类,并对法学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完成法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15,(4)
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的提出,法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反思当前大学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还是专才教育?法学教育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多大的作用?高校的法学教育要不要和司法考试接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需要教师在法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总结的经验指导法学教学的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法学作为法学核心课程之一,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随着近年法学教育方式的改革,各大学的法学院系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根据民事诉讼法学的特点,其教学方法应该是一个由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及模拟法庭多方位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15.
茹怡 《商》2014,(42):259-259
想要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就要求具有与之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但是因为发展程度不够,所以如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现阶段法治建设的需求并不完全符合,在既有务件之下,我们首先应该确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形成一个基础的范畴,然后再将马克思主义法学上升到符合法治建设要求的唯物法学阶段。  相似文献   

16.
法律援助是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具有重要的法律教育意义。法学教育是应用型精英教育,所培养的是法学应用技能。法律援助与法学教育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意义重大,它依赖于制度化的保障,是对法律资源的最佳利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中庸"思想的文化传统,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的对西方的文化与学术进行某种调和,使得原本完全对立的学术观点在中国这块“土壤”,一下成了“一家人”。西方的综合法学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中庸”的观点,我们在学习这派观点的时候,很多时候简单的将其与目前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中庸”观点等同视之,其实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同时这两种观点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百花中的一朵”,而且这两派观点的重心在于“调和”而不是“争鸣”,所以在中国法学仍然没有摆脱“幼稚”的阶段,过多的提倡这种观点与方法,必然会阻碍中国“法学”的学派发展与法学自身的成熟.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认为我们法学界相较于“和平”,更需要“战争”。  相似文献   

18.
法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传统法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斯密、马克思和诺思这三位不同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视角和理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揭示了经济发展进程中法律作用的逻辑机理。读解他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卫生法学作为医药卫生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医学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特征与其他医学类专业课程较为不同,教学模式的方式也有其特殊性。本文将紧紧围绕以“对分课堂+案例讨论”教学模式为出发点,探究该模式下的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改革,旨在为推动卫生法学课程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研究中国法学教育的人,他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去区分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法学学位,本科、双学士.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在职研究生.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等等。这是一个法学繁盛的年代,繁盛的是学位的品种;这也是一个法学衰落的年代,衰落的是法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