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水回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水作为钢铁企业循环冷却水补水的一系列技术问题。通过研制缓蚀阻垢剂应用于循环水的最佳配方和投加方案,提出炼钢结晶器循环冷却水pH值的药剂及投加方案等,开创了山东省中水回用于工业生产的先河,为中水回用在工业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萍  谭礼斌  黄灿 《科技和产业》2021,21(9):160-165
选取CFD流体分析软件STAR-CCM+对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及结构改进研究.结果表明,水套原方案缸孔布局不合理,导致冷却水套冷却液流动均匀性较差,排气侧及火花塞侧高温区域冷却较差,不利于高温区域冷却.在水套原方案上减小进气侧缸孔流通面积后,排气侧及火花塞侧冷却液流速明显提升,冷却液利用率提高,保证了高温区域的有效冷却.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冷却水套结构改进后发动机的缸温降低8℃,表明冷却水套改进结构有效,冷却性能提升明显.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电厂所有用水环节中,循环冷却水用量最大。近年来,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循环冷却水浓缩率有所提高,但时至今日其消耗依然偏大,电厂因浪费大量水资源而耗费更多成本,同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基于此,本文论述了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的关键技术,并以某电厂为例,制定深度节水及零排放方案,分析方案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当前,采用混凝澄清和石灰预处理工艺,可以去除工业冷却水中的大部分或全部碳酸盐硬度,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率,降低工业冷却水系统的结垢速率及粘泥沉积。大唐电厂2×300 MW火力发电机组运行两年后,由于石灰处理后硫酸的加入量标控制不当,工业冷却水系统即发生大面积腐蚀。通过对石灰处理后的水进行腐蚀试验和对发生明显腐蚀的设备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笔者查找到了导致腐蚀的根本原因。调整运行控制方案后,腐蚀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1采区上部的11煤拄残采面采空区密闭方案从防水和防火两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提出了优化方案及具体设计,变以堵为主为以疏为主,对11采区下部工作面的补水通道进行了截流,提前进行了疏放,解决了悬在采区上部的一个重大隐患,既满足了11煤柱残采面采空区的防灭火需求,又为11采区下部工作面开采创造了优良、安全的防治水条件。为矿井安全生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相似条件的采空区密闭方案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ENGARD冷却水控制系统是新一代船舶中央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采用了ALFA-LAVAL公司生产的ENGARD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了8032单片机取代了传统的电动调节器。此系统包含海水(SW)系统和低温(LT)淡水系统,系统用海水来冷却低温淡水,再用低温淡水去冷却高温淡水。用来监测海水和低温淡水的是两个温度传感器,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维护缺失会引起诸多故障,从而会影响船舶柴油主机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7.
船舶冷却水系统是为全船提供冷却水,保证设备的运行温度要求及空调用户的需求。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船舶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并为管路设计者提供一定的设计借鉴。本篇介绍一下冷却水管路系统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内陆及沿海电厂冷却水系统的常规设置方案,并对各自可能的优化方案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内秦淮河(玄武段)逸仙桥断面属于水质考核市控断面,当前水质为劣Ⅴ类,2020年目标为Ⅴ类。本文通过周边水系调查、污染源强解析的途径,分析出逸仙桥断面水质超标主要原因为雨污分流尚未全部完成,玄武湖补水不足、内源和降雨径流污染,并进行污染源削减和生态补水水质达标方案分析,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对策,为地方环保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这对改善秦淮河流域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沙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项目是全国目前运营的最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本文分析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废水利用现状及其废水"零排放"工艺设计,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绘制了全厂水平衡图。大量无机清洁废水直接补入循环冷却水,渗滤液、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清液回用至循环冷却水补水,剩余的少量浓缩液经DTRO减量化处理后回喷至炉膛或回用于飞灰固化和石灰浆制备。控制循环水的浓缩倍率,合理消耗工业用循环水,最终实现全厂的废水零排放,同时保证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本研究探讨了在实现废水零排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以期能对其他垃圾焚烧发电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苏州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污/废水利用现状,然后研究了该垃圾发电厂的污/废水"零排放"工艺设计。首先,生活污水排到渗滤液站合并处理;其次,渗滤液经DTRO减量化系统再浓缩处理后,产生的浓水经MVR(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处理,最终少量浓缩液回喷于锅炉。渗滤液处理后的出水回用于厂内循环冷却水补水等用水点,从而实现污/废水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2.
铜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铜废渣,渣含铜根据冶炼工艺不同在0.7%~8.0%。铜渣通过缓冷、破碎、再磨和渣选对渣中含铜进行再回收利用。缓冷期间,国内一般是24 h自然冷却,48~72 h淋水冷却,这个过程时间长,耗水量大,每个渣包淋水期间水量约2.5 m3/h。国外一种新型铜渣缓冷技术,总计用时12 h,用水累计每个渣包1 t,在时间效率、水量消耗上都有巨大优势,是铜渣缓冷技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某燃气电厂采用地表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水源,为保证该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进行节水减排,根据水质特点提出了一种高浓缩倍率运行控制方案。本文通过动态模拟试验验证该方案的运行效果,并确定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采用CN-101阻垢缓蚀剂(投加量14 mg/L),循环水浓缩倍率控制在7.0倍左右,Cl-浓度不大于250 mg/L,钙硬度不大于5.27 mmol/L,总碱度不大于4.9 mmol/L,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的换热管、填料塔均未发生结垢现象,表明该条件下循环冷却水系统可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时讯     
《西部大开发》2004,(6):8-8
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补充建议 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严重缺水并且水量分布很不均匀的国家,有关专家为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矛盾,提出多种不同的南水北调的方案,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条线路的调水方案,即:东线、中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前期工作",西线工程终于进入了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阶段。早期的西线从长江水系调水思路时过境迁,随着葛洲坝、三峡大坝等长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长江下游生态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坚持原方案,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并使已经建设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作废。下一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该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窄思路和做法,研究新方案,从水量有保障、尚未开发的怒江、帕龙江(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3条江当中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江苏省通江达海城区河道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维非稳态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根据实际水文、水质条件,建立水质和污染源的响应关系,模拟城区河网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保证城区河道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制定污染控制方案,利用模型模拟不同污染控制方案下河道断面的水质改善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在方案1~8的工况下仅通过污染削减控制措施难以达到水质改善的要求,通过合理调度引江调水可明显改善河网水质,可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带一路"发展下重庆邮政人才短缺的问题,提出在邮政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方案。首先分析了重庆邮政人才培养的需求现状及特性;其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重庆邮政人才的新要求;最后,结合重庆市自身特点以及当前邮政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近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偏枯,可供水量减少,供需矛盾增加。笔者从论述黄河水资源的特点入手,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紧缺的成因,提出了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建议,以期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方琳 《宁波通讯》2013,(10):30-53
围绕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目标,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大力开展城乡河网水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库区生活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到2016年,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5%。推进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和维护提升,实施截污纳管、清淤疏浚、补水提质、护岸绿化、生物防治等工程,打通"断头河",拓宽节点河道,增加外围补水水量,努力实现水质透明度明显提高,综合污染指数有效下降,沿河环境亲水宜人。继续推进农村"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市乡镇以上河道治理率达到65%。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到2016年,县以上城市全面建成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乡镇基本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处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控制地下水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摘自《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  相似文献   

20.
《江苏科技信息》2020,(4):59-62
中厚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随着市场对中厚板的规格和性能质量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厚规格钢板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加凸显。文章基于某钢厂轧机前后两段机架间冷却设备,研究分析了机架间冷却自动化系统的控制逻辑及模型工艺,通过将进行机架间冷却的钢板与之前未中间冷却生产的钢板进行对比,发现机架间冷却可有效减少待温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