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本文试从建立以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体的人才库、增加科技投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的运行机制、以及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竞争环境等方面 ,来阐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焦点,如何规范高新技术产业,确保其健康有序地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论述政府规制的经济学理由即市场失灵入手,进一步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论证了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并针对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3.
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直接影响产业创新能力和地区经济效益。近年来铜仁市高新技术企业有了较快发展,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铜仁市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铜仁市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实现了增长,但增幅不够大;不同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技术进步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新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率最高。从发展战略上来看,铜仁市应该结合地区特点,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以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业中心是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综合帮助的服务机构 ,通过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工商注册、孵化场地和开发条件 ,筹措资金、培训人才、财务、法律和技术信息等综合服务 ,来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产业升级的战略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既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注入新内容 ,同时促使产业升级的趋势加快。产业升级可以增强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文章对产业升级的各项战略措施进行了分析 ,从企业角度来看 ,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积极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 ,  相似文献   

6.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明确提出,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已成为直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动力。目前,各地的做法是通过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来创建新型的创新体系,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建立面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经济发展 ,但与先进省市相比 ,还存在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偏小、整体水平偏低、产业发展不平衡等差距 ,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8.
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总的来看,仍处于低级阶段,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速递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运用高新技术对安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高问题进行了探讨 ,针对安徽各产业的发展状况 ,提出了一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性思路和安徽传统产业现代化的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安徽风险投资业发展存在的四个方面特有问题,指出发展安徽风险投资业不能坐等宏观环境改善,必须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从立法、建立撤出渠道、制订优惠政策、培养人才、建立风险投资行业组织等方面入手,加  相似文献   

11.
将技术创新分成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对比研究两类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及三大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差异。依据灰色系统原理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对2005-2012年全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新产品开发经费,技术改造经费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新产品开发经费和技术改造经费对第二产业的产出效率最高,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效率次之,对第一产业的产出效率最低;同时发现技术改造经费对三大产业的产出效率均比新产品开发经费的产出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模型,选取广东人工智能(AI)产业的31家领军企业,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用Malmquist技术生产率指标来表示。Malmquist技术生产率指标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乘积,技术效率则又是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乘积。然后再根据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超  贾伟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45-350
应急产业是列入“十四五”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保障性产业,是科技赋能应急管理的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应急产业创新绩效的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趋势变化上,近10年应急产业创新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政策调整及重大社会事件很可能是提振创新绩效的核心诱因,技术效率变化常常滞后于技术进步变化;在空间态势上,呈现“东部较强,西部居中,中部靠后”空间格局,其中东部地区能够有效把握关键事件的“窗口期”提升创新绩效,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增效明显并进入发展加速期,中部地区则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14.
评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水平,是保障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在控制环境因素基础上测算产业创新效率。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不高,主要是由较低的规模效率导致的;创新效率值受到企业规模、外商投资、行业人员素质、创新环境、市场开放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各行业创新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持续创新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依据规模效率值及纯技术效率值划分为“高规模效率高纯技术效率”和“低规模效率高纯技术效率”发展模式,为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需根据具体发展模式对各行业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邵长安  关欣  初玉 《科技和产业》2020,20(12):131-135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进步,推进了相关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关键性要素。对于北京而言,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针对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对策,研究提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及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及制度相统一协调;构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竞争能力;与服务业发展布局相结合,合理规划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及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北京市高技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永伟  刘胜春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1):87-91
文章从演化经济学角度来解释技术创新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结合行业成长的数据,分析在行业惯例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企业成长的数据,分析在企业惯例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只有当企业惯例指导下的技术创新与行业惯例相近时,企业的技术创新选择才能成为行业的技术创新选择,企业才能在行业内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受科技创新滞后影响,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同发达省份比较还存在不小差距,表现在经济发展模式落后,产业结构失调,对外贸易及开放程度不够等方面。应构建科技创新与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体系,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新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发挥临港产业集群的龙头作用,培育新的示范区域,实现沿海区域经济提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丽静  徐波 《特区经济》2010,(10):49-51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人力资本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与重要源泉。为此,本文构建了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机制,并以宁波为例分析了宁波制造业的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发展状况,发现宁波制造业商务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还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因此今后宁波制造业应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加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引进与开发力度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以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并实现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在分析科技服务业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链和科技支撑要素综合维度研究了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之间的互动机理;从社会分工、价值链升级、产业融合三个维度研究了科技服务业和重点产业间的耦合机理;从政府行为、金融环境、行业技术进步、基础建设、公众意识等方面研究了宏观外部环境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支撑机理。可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从专利角度看重庆产业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利指标是进行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常用于衡量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基于产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就业人口、工业产值等数据,通过对重庆七大产业的专利授权量、引进企业的专利占比、专利投入、专利密度等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产业的创新活跃度、创新方式、创新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