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同军 《物流技术》2012,(13):76-78
对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的并购案例及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购的关键步骤及并购之后的整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影响外资企业并购成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占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0%以上。外资企业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关联企业,他们利用关联交易很容易将利润转移到低税负地区,以便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本文以东莞市内资企业作为可比企业,利用销售利润率差异建立实证模型,估算东莞市外资企业白2005至2010年期间所转移的利润。  相似文献   

3.
对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的并购案例及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购的关键步骤及并购之后的整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影响外资企业并购成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赵莉 《企业活力》2007,(6):22-23
<正>外资并购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其中既包括外资企业又包括内资企业,但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其法律形态无非表现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公司。这些企业在外资并购的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定,否则就可能导致其外资并购行为无效。那么,企业在外资并购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来源和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按内资、外资企业分别立法,外资企业适用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适用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对外资企业采取了有别于内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必要的,对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规范外资企业的法律法规除《公司法》、外资“三大法”及其配套的《实施细则》外,还有国家各部委、各省相继出台的部门、地区优惠政策.这些对我国外资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还存在缺憾和不足。近年来.外资企业违法行为不断发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国外资企业监管制度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借助中国制造业外资企业微观数据,本文系统考察上游垄断对中国外资企业供应链本地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上游垄断显著降低下游外资企业的供应链本地化水平。在考虑指标测量误差、同时期的政策改革效应、样本选择、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可能干扰计量回归结果的因素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从影响机制来看,上游垄断可以通过提高中间品国内外相对价格、减少本土中间品种类、降低中间品质量三个作用渠道阻碍下游外资企业的供应链本地化进程。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上游垄断会显著降低从事非加工贸易、低契约密集度行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的供应链本地化水平,而对从事加工贸易、高契约密集度行业以及东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影响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加入WTO以后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中国的各种限制,吸引了国际零售巨头纷纷拼抢中国市场。文章运用SWOT模型对我国零售业市场在这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从零售业的管理、技术、规模、价格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对比我国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的差距,得出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零售企业在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一大环境下应作出的战略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2006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3.7%。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使得连锁经营快速发展。同时,外资零售企业也正在步步进逼。至2006年,世界500强中的跨国零售巨头已有90%进入我国。虽然从数量上,内资企业仍占绝对优势,但从销售额来看,外资企业销售额所占比重持续提高,2006年17家外资企业销售额接近2000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至22.87%。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洗礼,我国零售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企业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沐年国 《企业研究》2006,(11):16-17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根据国家商务部2004年中期报告,截止到2004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达49万家,累计使用外资5450亿元。全球500强的大多数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独资企业或是办事机构。客观的说,无论是从实力角度说,众多本土企业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外资企业,向外资企业学习也成为本土企业赶超外资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国市场,也有许多外资企业纷纷落马,对他们失败的原因进行深思,也是对我国本土企业一种“另类”借鉴。下面,我从营销这个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外资在海外设立R&D机构并从事R&D活动以增强其在海外的竞争优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21世纪的中国成为了外资企业R&D投资的热土,外资企业在华R&D投资的双重影响对我国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不断曝出的战略合作败局几乎让人们丧失了信心。然而,无锡小天鹅与美国GE的合作却在2007年9月得以升级,其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体验?有过与十多家外资企业合作经历的小天鹅,能给我们哪些启发?  相似文献   

13.
迪士尼早已看准中国网络购物的潜力,并且吸取其他外资企业进入这一市场的教训,在中国,采取授权给当地合作伙伴的方式推出这一平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截至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621.01亿美元,累计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0966.08亿美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508941家。2004年外商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43660,家,合同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商投资的接受国,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发展中国家的26%,占全世界的9%,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商投资接受国。但是,截至2004年5月1日,外商投资企业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亏损面在1988m1993年约占35%-40%,在1994-1995年已达50%-60%,在1996-2003年平均达60%-65%。外资企业“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迷局”背后,隐含的是巨大的税收漏洞。2004年外资企业纳税百强的纳税额为627.77亿元,与2003年的纳税627.65亿元持平,与上年度超过40%的增长率相比,增长为零,中国的外资企业亏损已被看成是非正常的,实际上多数外资企业均在逃税避税,“实盈假亏”。  相似文献   

15.
<正> 由原国家经贸委等四部门制定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已于2003年1月1日起实行,《暂行规定》允许除部分涉及国家安全或国家利益的行业外,外资可以收购。这表明外资企业可获准收购国内500强企业,包括国内A股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对于某些非限制性行业的外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放宽。这无疑是我国加入WTO后国企改革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6.
刘宏君 《中外管理》2007,(11):38-42
不断曝出的战略合作败局几乎让人们丧失了信心。然而,无锡小天鹅与美国GE的合作却在今年9月得以升级,其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体验?有过与十多家外资企业合作经历的小天鹅,能给我们哪些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概况1、投资总量。以2004年统计为据,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FDI接受国,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发展中国家的26%,占全世界的9%,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FDI接受国。2005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76万家,合同外资金额12,92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276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在华投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是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恢复建制三十周年。伴随着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浦东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经历了一个发展、改革、创新、争优的历程。从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撤销川沙县。合并黄埔、南市、杨浦三区和上海县的浦东部分。设立浦东新区:到1994年7月。作为全国第一个以区名义获得国家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核准授权的职能局至今.浦东外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十五年。  相似文献   

19.
《物流时代》2013,(1):14-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于中国物流企业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伴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信息技术等也会随之进入,这为国内企业带来可供学习借鉴的范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显,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解决现行法律规范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显得尤为迫切。在外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外资登记制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