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媒体已深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以2014年~2015年期间,51家国内主流互联网媒体关于A股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数据为样本,运用计算机信息抽取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媒体新闻划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报道,考察媒体语气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正面报道越多的上市公司,其股票收益率更高;对于媒体报道数量多、涉及概念板块数量多的股票,上述结果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媒体语气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媒体正面报道越多,企业未来的绩效更好,表明互联网媒体向投资者传递了有价值相关的信息,但是投资者在短期内对媒体语气反应不足,使得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呈现漂移现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媒体的信息效应假说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郜凯 《黑河学刊》2010,(12):42-43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媒体市场化经营的完善,负面报道作为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蓬勃发展起来,冲击着传统的以正面报道为主的传播理念。媒体的责任在于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负面报道中应注重利的权衡,度的把握,理的探索,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纸上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检验了媒体报道对企业信贷资源获取的影响,发现媒体报道缓解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中发挥了积极的"信息中介"作用。基于不同视角,本文发现,负面报道越多的企业获取的信贷资源越少,非负面报道越多的企业获取的信贷资源越多;媒体报道在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中介"作用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和担保贷款中;在使用网络媒体检验媒体报道对信贷资源获取的影响后发现,本文的基本结论不变。本文不仅拓展了媒体治理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转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在信贷市场充分发挥媒体的治理作用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坚持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一条重要的原则。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正面报道理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受众对于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文章试图全面地解析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的主要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存在的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探讨了房地产负面溢出效应及其与正面带动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编制了包含存量住房的中国社会核算矩阵。在此基础上以房价变动为视角,运用纳入存量住房影响机制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房地产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房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显著,且房价下跌的负面效应显著大于房价上涨的正面带动效应;房地产大幅波动不利于各类经济主体收入稳定。  相似文献   

6.
郑筱婷 《世界经济》2016,(9):174-192
本研究通过公共物品实验,发现与决策者无利益关系的负面和正面的信息冲击均导致显著的合作"重启效应",没有信息内容的停顿没有统计上显著的"重启效应"。信息冲击只在短期内提升了合作水平,之后合作水平依旧延续了之前的下降趋势。该"重启效应"无法用"战略动机"或"学习"来解释。正面信息冲击对合作的短期影响要比负面冲击的大很多,这是因为正面信息冲击不仅提高了参与者自身的合作意愿,同时也提高了与他人合作水平的信念,而负面信息冲击和无信息内容的停顿不能提高参与者对他人合作水平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文章手工收集、整理了2006-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媒体报道倾向数据,实证研究了媒体报道正向倾向与分析师乐观预测偏差对上市公司负收益偏态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媒体报道正向倾向、分析师乐观预测均分别对上市公司股价负收益偏态系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两者的交互项对股价负收益偏态系数的影响则是显著为正,即当媒体报道正面倾向与分析师乐观预测两者共同作用时,将会触发"信息过度关注偏差"机制,从而降低了上市公司股票收益。文章研究还发现,媒体报道、分析师预测和"信息过度关注偏差"机制的作用强度,在市场化程度高地区要明显大于市场化程度低地区,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化程度高地区的企业更加容易被媒体报道和分析师关注,进而产生更强的关注效应。  相似文献   

8.
使用12家乳制品类上市公司2005-2012年的季度动态面板数据,文章对"三鹿毒奶粉事件"这一产品负面报道的"小冲击,大波动"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在研究的样本范围内,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两个不对称特征与理论本身所揭示的相反,即受冲击时期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对投资支出影响显著但敏感性弱于其他时期;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更显著且受冲击时这种效应也很显著。这可能源于产品负面报道的溢出效应不仅带来了传染,也带来了竞争,在危机时期,大公司更倾向于采用竞争策略,夺占问题企业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9.
朱佩 《科技和产业》2022,22(12):148-153
以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探究媒体关注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关注能够促进研发投入,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的促进作用更强。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媒体关注可以通过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促进研发投入,且正负面报道的作用路径有效性具有差异。进一步分组研究发现,媒体关注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以及资源匮乏型企业研发投入促进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媒体关注的相关研究,为公司治理及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0.
研究汇率预期影响股价的微观机理及区制变化,对于预测股价波动和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文章首先从资本流动冲击、成本冲击与需求冲击三个层面阐述汇率预期影响股价的理论传导机制,进一步采用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捕捉"结构突变"的傅立叶稳定性检验、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汇率预期在股市环境和汇市环境下对股价收益率所产生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表明:汇率预期在通过资本流动、成本与需求渠道影响股价收益率时,资本流动占主导作用,且在不同的股市与汇市环境中,该影响均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及两区制平滑转换跨期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2012-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抓取新浪微博公众号上对被审计企业负面报道的关键词,研究了社会化网络媒体的负面报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态度越负面其审计费用越高;但重复负面报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却是无效的。另外,相比“十大”会计师事务所,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负面消息更加敏感。在被审计单位被媒体负面报道后,新任会计师事务所会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上期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对审计费用有正向影响,但其并没有增强媒体关注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爬取网络媒体新闻数据,结合有效市场假说、有限关注理论以及过度关注弱势理论,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互联网媒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媒体报道数量对股票日超额回报影响较小而对股票交易量影响较大。当从公司规模、媒体报道强度以及媒体效应的持续时间考虑互联网媒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时,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对规模小的公司作用更大、媒体过多的报道将导致市场反应不足以及媒体效应的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媒体报道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政府干预在影响媒体治理效应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1)仅有来自媒体的负面报道可以有效遏制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对财务重述进一步细分还可发现,媒体监督对经济后果较为严重的非技术问题和核心指标重述的影响更为显著;(2)来自地方政府的媒体管制会大大削弱媒体的监督治理效力,在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地区,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更弱。本文为理解媒体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提供经验支持,并提出改善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媒体作为重要信息中介可被上市公司用以提升其市场价值,但公司是通过何种方式去进行媒体披露管理及其市场效应又如何呢?文章以公司IPO 为样本,关注公司财经公关行为对IPO期间媒体报道以及IPO 绩效的可能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IPO 期间公司会通过财经公关来提高其媒体曝光度,并获得更有利的报道倾向,即存在明显的媒体披露管理倾向。(2)媒体关注度 的上升和有利的报道倾向可在短期内助推股价上升;但中长期来看则会导致股价反转,致使公司 蒙受更大价值损失。(3)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特征及市场环境对其财经公关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即小规模、民营性质和东部发达地区公司的财经公关行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酒鬼酒公司2012年11月19日的塑化剂报道为例,利用FF3F模型检验了产品负面报道对行业及业内的关键对手、最大对手和最小对手的冲击效应。结果发现,产品负面报道仅对关键对手有显著但有限的负面冲击,且小规模和低负债率的关键对手受到的负面冲击更显著更持久。由此获得的启示是:产品差异化及积极响应危机有助于化解产品负面报道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信息》2006,(19):54-55
最近,媒体就公司如何对待员工权益,比如加班、劳工纠纷等问题有许多报道。对一些公司的做法有比较激烈的批评,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尽管一些公司并不喜欢媒体的负面报道。但媒体有责任继续对公司是否依法对待员工进行调查和监督。同时。媒体也需要从正面对公司在创造好的工作环境方面,予以鼓励和肯定。其实。媒体对企业而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除了正负面报道外,另一个具体的做法就是借鉴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100家全美最佳就业企业的排名。  相似文献   

17.
股改上市以来,商业银行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企业形象的维护工作。其中,媒体关系管理无疑是重中之重。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媒体本身的辐射力。媒体对银行的负面报道一经网络传播,往往会带来数倍、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放大效应,从而对企业形象产生比较大的破坏力。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媒体问题成为基层银行必须要做的功课:  相似文献   

18.
去年底,一家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长沙市一中演讲时,宣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该报道在网上被疯转,大部分网友在微博中对周其凤的表述作出了"丢人"、"无知"、"悲哀"甚至"垃圾"等负面评价。然而,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2—2020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通过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手工搜集整理中国上市公司财经新闻数据库(CFND)中的网络媒体负面报道次数,实证检验了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延迟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会增加审计延迟,这一效应在非行业专长子样本(Expert=0)的样本中显著存在。在控制了内生性偏差后,结论依旧不变。进一步研究了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延迟的影响机制,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会通过提高审计师的风险感知度对审计延迟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当企业面临的媒体负面报道次数增加时,审计师为降低审计风险会选择加大审计资源的投入,审计延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上海经济》2011,(7):18-19
近期,关于“国际板”上市的信息、传闻充斥各类媒体,并一度引发了股价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