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快速增长,给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如今在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街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文章主要就城镇化背景下的街道经济发展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获得巨大发展,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文章拟通过数据分析,剖析制约滨州市城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情况类似的中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已经由过去的服务站经济发展成为企业经济,合资、民营等经营方式也展现出了街道经济的特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城市街道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在人才、区域管理及制度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企业需要引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地政府也要结合城市街道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对街道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城市街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融入文化的元素,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街道的知名度,这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快速扩张,给街道综合治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境,在新形势下,基层街道管理也正在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加之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这就使得街道综合治理变得愈加重要,那么采用何种治理方式和路径来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就成了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街道社会综合治理"大联勤"模式为例,对基层街道综合治理进行了概述,发现了在街道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阐述了浦口区"大联勤"模式的特征和意义,也同时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联勤"模式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在进程中必然需要产业支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城镇化成为了当前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城镇化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在发展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显著差异,城镇化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产业是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模式也决定了经济形式,文章以民族地区城镇化为背景,以黎平县产业为视角,分析产业对于城镇化的作用,探析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建设小城镇,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山东省一些地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经验看。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成功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漳州城镇化建设必须与漳州工业化布局相适应,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绿色城镇化也在向高质量的方向转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绿色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新城,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内涵建设。在过去,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往往被忽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考虑经济和速度问题,还要注重环境治理,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避免环境污染。加大对绿色城镇化的投资,可以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建立高质量城镇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对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基于历史数据,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经济增长和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体系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本文认为加快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制定政策,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各方面的经济不断进步,尤其是到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日益增加,旅游经济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经济不可分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与推进,提高了旅游消费水平,加速旅游产业的投资,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今天我们就要阐述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特色小镇正日益成为城镇化的新型发展模式,注重因地制宜以及功能的多样性,可有效解决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难题,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在国内外城市化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建设的普遍难题;同时具体地剖析了特色小镇的发展优势;最后则对城镇化建设和特色小镇的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并且对国外和我国东部地区的成功范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凝练成功经验,结合前人的理论支持,论证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城市化难题的解决和经济的再生发展,也为人们不断产生的消费诉求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泉州市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泉州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与劳动就业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乃至全国城镇化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城镇化在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维护社  相似文献   

14.
李国平  孙瑀 《改革》2022,(12):36-43
以人为核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受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尤其县城的宜居水平有待提升。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优化城镇发展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同时要强化城市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城市尤其县城的宜居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维青 《中国经贸》2013,(14):120-120
城镇属于城市之尾和乡村之首,它拥有城市与农村两种特征,城镇经济属于城市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同时它也是农村经济中的核心环节,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开发、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推动乡村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让城镇经济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实际,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同时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在推动区域经济进步与城乡良性互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最为凸显。本文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为出发点,阐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与环境保护意义,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包含意识、机制与规划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农村城镇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天 《改革与开放》2014,(23):40-41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一些地区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利在通过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科学规划防治污染等,弊在引发生态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协调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新时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时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也要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步伐,扫除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经济日趋活跃且动力强劲.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也给银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建设银行在顺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为实现业绩增长也在不断创新乡镇金融模式.本文以建设银行为例,重点总结建行乡镇网点的经营策略并对建行网点经营策略进行评价,最后对建行发展农村金融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