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劳资间分配份额不是要素边际贡献或劳动力价值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市场上劳动供求规律所决定的“劳动商品”的劳动价格,职能资本所得剩余的数量则取决于劳动所得份额的多少。要素分配的具体比例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均衡,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王孟山 《全国商情》2012,(1):85-86,92
从商品真正的二因素:劳动因素与物质因素出发,运用马克思的抽象分析,得出了劳动力及其效率与需求度共同决定商品价值的综合价值理论、价值公式。进一步的分析说明了价值元素的实际含义,并说明了它是以劳动价值为主体的,也吸收了需求作用的完整的价值理论。既符合生产的实际、也符合市场的实际,是商品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导致传统公有制的更新——现代公有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孟山 《全国商情》2009,(11):120-126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发展,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需要重新认识商品的二因素:物质因素和劳动因素,并从二因素出发说明商品的价值.把科学的抽象和简单的抽去区别开来,恢复了物质因素对商品价值的作用.提出劳动力与需求度共同决定商品价值的新价值观.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现代经济学统一的结合点.说明生产资料中的潜在价值和剩余劳动共同创造了剩余价值,由此提出了劳、资共享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和新的剥削理论.从而论证了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统一,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发展--以现代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根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深入分析了劳动力价值补偿具有层次性、商品的理论价格三阶变形、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存在"磨擦"力等问题,从而决定了上一社会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在社会再生产循环层次的实现程度,界定了企业家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歪曲、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有“供求价值论”、“效有价值论”和“生产要素价值论”。这些错误观点是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混淆了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的过程;混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决定价值的因素;混淆了价格与价值;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混淆了劳动价值论与财富论;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组成;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主要是把劳动力价值归结为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一部分新价值,忽略了劳动力价值转移。实际上,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一起转移给产品。按照劳动力价值转移的分析思路,能够把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彻底贯彻到剩余价值理论之中,从而发展和完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按照劳动者的学历、工龄等非劳因素决定工资的,结果使工资和劳动脱钩,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交换价值,但没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但这里的价值应为交换价值。劳动力仅有交换价值,根本没有价值决定的问题,才是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实质。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学者们发现了以往做法的问题,采用了价值概念,但是他们是用劳动力价值说明工资,这样的结果还是使工资和劳动脱钩。很多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主张按照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这恰好走到了马克思的反面。实际上,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在市场经济中也就是使工资和劳动挂钩。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商品价值公式C V m,只能理解为商品在生产领域所形成的价值,而不能理解为是商品价格因供求变化围绕其价值中枢上下波动的那个商品价值.真正的商品价值,应既包括商品的生产价值,又包括商品的流通价值.因为,在流通领域中的保管、运输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同时,纯粹商业劳动亦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依据这一思路,生产价格应改为"生产--流通价格"或"商品平均价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具备人身自由和一无所有这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和一般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认识当今资本主义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也需要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营者价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经营者是一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市场经济的运作形式决定了企业经营者将象任何商品一样,一旦进入市场,必然按市场规律运行。但目前,尚缺乏确定企业经营者报酬的理论基础和标准。文章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结合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现实经济中企业经营者收入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一起创造了价值,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和物化劳动中的科技含量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物化劳动是物态的生产力,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代替人力的动力系统、操作机、电脑、自动化生产线:物化劳动中的科技含量,指的是生产力中物化了的知识的力量。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的程度,即智力劳动对劳动成果的贡献率。智力活动和科技含量是靠继承和积累前辈们的知识和经验使价值增殖的,且这种继承和积累在一般情况下部是无偿的:  相似文献   

12.
以人类一般劳动为实体的价值范畴是纯粹的社会范畴,是特定历史阶段物化劳动交换的产物。以目的性设定的劳动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个方向上的作用造成了自然限制退缩和社会性的日益增强。价值规律是个人目的性选择行为的集合,使个人选择保持一种客观性和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又是建立在个体目的性选择行为基础上的。这种内在张力造成了在必然王国彼岸的自由王国的出现。价值规律万岁论和效用价值论都否定了价值范畴的历史性,从而褫夺了价值范畴在经济发展阶段论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本价值的内涵以及人力资本价值测度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力资本价值测度应考虑的两个思想: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决定其测度不能局限于静态模型与货币方法;人力资本价值影响因素的多重性决定其测度不能局限于财务框架。基于以上考虑,初步构建了一个系统人力资本价值测度框架。  相似文献   

14.
价值理论是任何一个经济学流派的基础理论。正是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各经济学流派才能构建各自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也正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 ,经济学从未停止过争论。从被马克思称之为具有谜一般性质的交换价值形态的研究开始 ,在对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稀少性理论 3种价值理论的比较与综合中 ,尝试性地探讨价值的真正内涵 ,提出交换的全部合理性内涵 ,价值的起源及定义是包括抽象劳动在内的稀少性抽象效用 ,而不应单纯只归结为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成书已有2500多年历史,迄今尚有妙用的原因何在?主要是源于《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一个以势为核的孙子哲学体系。由于孙子势哲学揭示了势与“大事”的关系、势的本质、为势技术、势的运作规律及“为势”的普遍真理性,而势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管理中的永恒现象,所以势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战略决策实施、创建竞争优势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谓势乃孙子之魂。  相似文献   

16.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对“人本”的判断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广义劳动价值观、企业契约理论以及产权理论,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注入到企业“资本丛林”划分体系,形成企业人本资本结构体系。通过对中国制造行业450家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作为截面样本数据进行数理证明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人本资本结构较大的存在价值,企业人本资本结构优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7.
浅议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公允价值在国内外的运用状况进行了介绍及原因分析,认为在2001年的准则中取消公允价值是不恰当的。公允价值自身具有的优点以及在债务重组中运用的可行性和适当性,决定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债务重组中运用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金融体系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加强,会计制度准则的日趋完善,债务重组准则中将重新恢复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将重新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18.
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学派坚持典型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面对诘难,它力求通过扩大“劳动”外延的办法以自救,甚至把“资本”也扩大进来,最终导致解体。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中,曾花功夫思考自己的“生产力(率)价值论”体系与李嘉图学派的本质区别,指出应把使用价值引进“价值”之中,这种“引入”是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叙述中逐步加入使用价值因素及其决定性,从而使“价值”具体化的过程,包括适当肯定“生产要素论”的某些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问题导向的一致性决定马克思企业理论与西方主流企业理论之间总体具有异同性质.这种理论异祆同性质从"科斯难题"的破题入手,旨在申明:企业家团队的内部联结本质是企业本质的进一步发展;狭义视阈的技术和权威的企业分析框架应被进一步推进到广义视阈的技术、权威、合约的企业分析框架.立足于"联结本质"的历史演进的演绎和分析,从而确实可以增进企业本质的认识逻辑链条.  相似文献   

20.
社会形态的不断变革决定了组织结构的演进和发展,组织结构演进及其发展的方向又决定着未来组织的结构形式。工业时代有适应工业时代的组织及其结构形式;后工业时代亦需要有适应后工业时代的新型组织及其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理论演进的轨迹告诉我们:在人类向后工业时代高歌猛进的历史转型时期,基于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的那种静态封闭、机械僵化的设计将不合时宜,一种新的适应后工业时代的动态开放、有机灵活的组织结构形式将会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