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0—2014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角度考察了非执行董事对管理层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并探讨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下这种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非执行董事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非执行董事对管理层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受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行业竞争程度越大,非执行董事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负向关系越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经验数据,检验了不同终极控制人性质下盈余管理的差异以及盈余管理不同度量方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低,其主要差异体现在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额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上;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有着更高强度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则无明显差异;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存在互补关系,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则存在替代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政府的过度干预造成的,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减少政府干预是解决上述现象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0~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监督者和压力者两种角色考察了分析师关注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度越高,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越少,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不降反升,这说明分析师关注能有效监督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促使管理者转向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不同产权性质下公司管理者面临的压力不同,分析师关注对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12—2016年我国深沪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综合水平及销售、成本、酌量性费用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也显著正相关,也即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水平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且各种盈余方式都可能运用;(2)非国有企业中,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彭牧泽  靳庆鲁 《财经研究》2021,47(10):156-169
随着资本市场投资者与监管者对公司应计盈余管理识别与监管的增强,隐蔽性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逐渐成为公司操纵盈余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识别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成为实务界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研究发现,盈余压力会使公司通过供应链(供应商和客户)方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公司的议价能力会强化而高管持股会弱化上述作用,而且供应链真实盈余管理与向上应计盈余管理在盈余压力下具有替代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供应链真实盈余管理不同于内部生产调整的盈余管理方式,实施供应链真实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达到分析师预测的可能性,但会在之后年度出现"反转".文章检验了公司盈余压力下的供应链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及特征,有助于增进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理解,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与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2007年长期资产减值的政策变化为背景,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偏好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公司可选择的盈余管理方式,公司会基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来选择具体的盈余管理方式;禁止长期减值损失的转回会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遏制作用,同时极有可能存在企业管理者偏向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机制对公司盈余管理策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从宏观经济环境极具恶化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能够为产品竞争力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金融危机前后产品竞争能力(包括行业间竞争力和行业内竞争力)对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后,竞争性行业上市公司较垄断性行业上市公司从事了更多的盈余管理,且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呈联动关系而非替代关系;行业内处于竞争优势上市公司较竞争劣势公司从事了更少的盈余管理,且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呈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7-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双重视角检验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债务期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对债务期限产生正向影响,即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企业的债务期限越长.进一步按产权性质分类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利用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现象更明显,盈余管理对企业债务期限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债权人的借贷风险,因此,债权人在制定长期贷款决策时要加大对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力度.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操纵性应计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操纵性应计对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小于经营活动现金流与非操纵性应计;非经常性损益对高管年薪的影响并不显著;高管操纵盈余的动机随着年薪与报告利润相关性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前期文献对企业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应计项目盈余操纵的考察。本文基于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两种盈余操控模式,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我们的研究发现,(1)正常离职的高管在离职前会通过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来调增利润,而非正常离职的高管在离职前主要通过真实活动来调增利润;(2)内部继任高管在继任当年会通过应计项目来调低利润,而外部继任高管在继任当年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不显著,且内部继任的高管的前任是非正常离职的,其通过应计项目调低利润的行为更为显著。本文的发现拓展了高管变更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对企业高管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允价值仅仅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而引入的一个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以及公允价值理论本身在运行中的一些缺陷,公允价值的引入很可能会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机制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强。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机制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强。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Prior literature finds that short sell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market because it increases liquidity and helps to discipline optimistic market prices. The authors use 2 controlled experiments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for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allowing short selling or easing short selling restrictions. Because prior research identifies short sellers as sophisticated market participants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see through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choices, we predict and find that, when reporting is transparent, manager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relative to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when short selling restrictions are relaxed.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that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e more defensible as the result of legitimate operating decisions and are therefore more likely to hold up to scrutiny from short sellers. Overal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gulations that are unrelated to financial reporting can affect how managers respond to the transparency that arises from financial reporting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会计准则的不断变更,上市公司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导向,而忽视了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致上市公司往往为获得融资或再融资而采取对公司利润进行操作,过度的盈余管理妨碍了资本市场及企业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部门即会计政策制定方、证监会以及上市公司三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关系展开讨论,以寻求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的最佳点。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以仅仅亏损一年的上市公司(除ST、PT公司之外)1999年度盈余管理的数据为研究基础,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为了在来年顺利实现盈利,亏损公司存在明显地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高收益避免亏损的现象,亏损年度的非经常性损益显著表现为负。1999年度的数据支持公司通过调控非经常性损益获取配股资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从风险资本积极投资者的角度研究了风险资本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风险投资企业创业板上市时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仅有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独立董事比例、风险资本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和外部监事比例对公司盈余管理都没有显著影响。同时,董事会、监事会持股比例,CEO持股比例对公司上市时盈余管理也没有显著影响。创业板上市风险投资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主要受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比例以及公司行业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对盈余管理进行的大量研究都是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国际学术界青睐,但国内关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极少。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有限研究主要包括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识别、影响因素、经济后果、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反应、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相互影响及管理者对之选择的“啄序”理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近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盈余管理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干扰盈余信息使用者,也会损害投资人等企业外部相关人的利益.甚至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而且可以通过问题的发现找到原因并提出科学可行的内外部综合防范措施,提高中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