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乐一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4(1):1-6
物价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信号,最近4年来,通货紧缩是物价走势的最好描述,从商品供求来分析,以当前商品市场的特征就是生产过剩,按照“谷-谷”法划分,从1953-1999年的47年中,商品市场波动共呈现出8个周期,改革以来,商品市场波动幅度反而显著上升。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必须以农村市场的开拓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3.
吴仲斌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4(6):52-56
从农村公共商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公共商品范围不清、层次不清;上下级政府职责范围不清;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公共生产机构不受农民约束;公共商品成本摊采取税费、集资、摊派和罚款等多种形式。减轻农民负担应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合理的农村公共商品供给机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4.
5.
陈端计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9(2):13-17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点选择是增大有效供给。通过对增大有铲供给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的基础地位的理论依据、有效供给的概念界定、增大有效供给的途径选择等问题的探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点选择。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商品市场集群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市场集群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市场信息不对称、产业链不完善以及市场竞争力弱四个方面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集群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商品市场集群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叔莲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6(1):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端计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21(3):11-15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充分研究挖掘、总结马克思丰富的有效供给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对增大我国有效供给,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别;其次,论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区别;最后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改革已从重视需求侧转向供需两端改革,质量提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质量提升体系是关键环节。完善的质量提升体系有利于企业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质量虽然已有长足进步,但是,我国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质量需求迫切,依然处于产品质量安全高发期,应从质量立法、质量标准、质量监管、质量激励和质量中介几方面入手,构筑质量提升体系,最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供需有效均衡。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元兴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8-41
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 ,结合我国农村实际 ,对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探讨 ,对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作了剖析 ,并提出当前一段时期推进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全面小康社会”与“小康水平”的区别出发,在全面分析《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的实现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的财政制度.民族地区的财政在范围、权限和职能上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地区财政管理的特殊性.财税体制改革对民族地区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需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逐步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采用因素法核定收支基数. 相似文献
15.
小康社会昭示的理念是: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以官政为本转向以民生为本,从耗散发展模式转向和谐发展模式,从而真正转变单纯依靠以经济的增长来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观念,改变以对财富的追求和持有来回答人生本质意义的观念.通过对全面的、均衡的小康社会所需要具备的文化环境、物质资源和制度条件观察,进而探究全面建设现代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困难与出路,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面小康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成刚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5):5-11
社会的和谐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唯有使文化现代化才能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经济制度的改革都会直接触及整个社会的一般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从全国范围来看,重点和难点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的贫困地区,因此必须从五个方面推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全面小康建设重点在西部,难点在农村.分析我国西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的难点发现,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但需要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务实的农村小康建设规划,更需要采取适当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投资重点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强化法律和行政措施,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培养城乡持续的创新能力等多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美旭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195-197
之所以提出"中国特色"低碳社会建设,是因为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期,能源需求增加,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效率有待优化和提高,尚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中国特色"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应以我国转型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为标志,政府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高民生质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西部十二省市区2002年与2020年全面小康的差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继“主要经济指标差距”和“社会指标差距”的讨论之后,接着从教育、科技与信息等角度分析讨论了西部十二省市区2002年在以上各方面与2020年全面小康之间的差距,并比较了西部十二省市区2002年在教育、科技与信息方面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