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战后日本在经济的发展上能取得很大的成绩,原因很多,众说纷纭,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科学、合理,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想谈谈日本在企业管理中的三项经验。(一)企业管理人员热爱本行,精通业务,保证了高效率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企业管理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经营管理权逐渐摆脱了家族的  相似文献   

2.
全面质量经营(TQM)是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日本跨国企业通过实施TQM与ISO9000融合管理,实现了对海外工厂的质量管理。本文以天津日本合资工厂实施TQM与ISO9000融合管理为案例,介绍了日本跨国企业在海外合资企业中实施品质管理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发展,震惊了世界。于是,各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纷纷到日本考察,结果他们发现:日本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没有多少新发明;促使日本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真正奥秘就在于他们把东方的哲学思想、西方的管理理论同日本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企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作用,把日本国民和企业职工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产生了系统论所揭示的1+1>2的整体功能。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在此后的20年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8倍,平均每年增长11%,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现代化。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为工业发达国家排列的名次,人们发现,目本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居第二位;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收入居第四位;从1971年到1980年,尽管众多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但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增加了200%,其经济增长率在发达国家中居第一位。世界经济论坛(WEF)和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在1992年世界竞争力的比较总结报告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与日  相似文献   

5.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向世界展示了其经济发展的奇迹。这种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固然与日本经济体制和国家经济政策以及日本民族的特征息息相关,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最直接原因则是日本企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而这种经济效益则应归功于日本的企业经营战略和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取得了不同的成绩。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南朝鲜)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较高经济增长率,而另一些国家(如拉美部分国家、印度)则负债累累、通货膨胀严重、经济成绩平平。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中站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企业重视和善于管理创新,日本企业在创新意识,创新内容,创新途径和创新手段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值得我国企业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过近10年的恢复,又经历为期五年左右的准备阶段,从1960年开始进入了以实现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准备阶段(1955~196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而在高速发展阶段(1960~1973)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3%。这一增长速度比战前(1938~1940)平均3.4%的增长率高出近两倍。从国际比较来看。  相似文献   

9.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武汉工学院刘国新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阮霭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各国学者、企业界为了揭示日本高速增长的秘密,进行各种探讨,出版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其主要议...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工业生产技术有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造船、化学、重型电机、通信等工业的技术水平接近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日本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基本断绝,国内的技术开发能力较差,使日本的生产技术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京大城市圈(名古屋地区)位于日本列岛中部的太平洋侧面,南临伊势湾与三河湾,是日本太平洋巨带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日本第三大经济地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农业的“开发进口”方针,致使农业地位下降,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兼业农户显著增加;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日益减缩;农产品自给率下降。在迈向21世纪的前夕,日本农业面临着高度科学化、高度情报化、  相似文献   

12.
一、环日本海经济圈概念的由来 所谓环日本海经济圈,是指日本海沿岸各国和地区(即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北南双方和日本)通过多边经济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经济圈。 环日本海经济圈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从历史上来看,日本海沿岸地区曾经是日本文化、经济的源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海沿岸地区经济日趋衰退。  相似文献   

13.
一、银行业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目前,日本的银行界,不管是城市银行、地方银行,还是互助银行、信用金库,都已先后普及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下称“QC”活动)。以城市银行为例,自从三和银行于1977年在银行业开创QC活动的先例以来,三井银行(1978年)、住友银行(1979年)。  相似文献   

14.
侯逸明 《开放潮》2004,(2):64-65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战后的“废墟”上站起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日本奇迹”,发展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促使日本经济取得成功飞跃有诸多因素,而建立在凝聚着无数中华思想家认识成果及道德观念的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理念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日本  相似文献   

15.
第一桶金     
索尼公司(SONY)早已声誉响遍全球,然而,他的创始人盛田与井深创建家业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年轻的盛田和井深两人靠借来的527美元,在日本东京的一家破旧百货商店中,挂出了“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的招牌,开始了他们的艰辛创业。这就是当今日本最大的电子公司——索尼公司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繁荣高涨时期,企业界出现横向联合、分散经营,组成企业集团的趋势。到70年代,企业集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经济联合体,同时有许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加入大型企业组成的集团,出现“共存共荣”的局面。 TQC型式的新发展 60年代初,日本在推行统计质量管理(S Q C)的基础上,接受了美国菲根鲍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T QC),根据国情,发展具有日本特色的全公司  相似文献   

17.
一、证券投资信托及其种类证券投资信托是一种特殊的信托业务,投资信托机构通过发行股票或发行受益凭证向社会大众筹集信托资金(证券投资基金),以分散风险减少损失为原则,将信托资金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投资所得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证券投资信托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盛行于美国,流行于日本。目前美国和日本的证券投资信托业最为发达,投资信托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首先,根据信托资金是否可解约兑现,分为封闭型(固定型)和开放型(追加型)两类。  相似文献   

18.
一、质量管理寓于教育之中在日本,质量管理可以说自始至终都寓于教育之中。同时有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特点。质量管理在日本作为有组织的教育课程开始于1949年。当时以《日本科学技术联盟》的《质量管理基础教程》和《日本标准协会》的《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专题讲座》为其代表。当然,当时还不可能有质量管理专家。只由大学或同业界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工作和讲授。这对当今日本质量管理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影响。质量管理教育是从社会成员、成人教育开始的,而今又把它引入大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价值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工业管理领域出现的管理新技术之一。1947年起源于美国,后来在西欧、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企业结合我国国情,仿效日美特别是日本企业的做法,先后推行价值分析,收到较好的成效。本期所介绍的常州袜厂、南京无线电元件一厂就是例子。价值分析是一种花费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科学管理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内市场狭小 ,市场需求十分有限 ,因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日本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本文即是对日本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