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研究》2017,(2):82-95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深化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其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下游企业要有足够强的关联,二是上游企业必须是增值税纳税企业。本文基于中国135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服务业和上游行业之间的产业互联程度,将其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匹配,采用三重差分法(DDD)评估了营改增对企业减税和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严重依赖于产业互联和上游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营改增企业的平均税负没有出现显著下降,但在具备产业互联的企业中产生了明显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2)营改增之后,服务业企业可以将中间投入在纳税时扣除,因此有效地推动了跨地区的分工与协作。(3)营改增还促进了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营改增制度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包括税率的设定等。  相似文献   

2.
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了河北省"两高"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营造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调整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激励等进一步加强"两高"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及空间布局分析——以深惠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璟  陈恩  冯杰 《经济前沿》2012,3(6):28-42
本文选取珠三角2002—2010年及深莞惠2004—2010年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发现珠三角产业同构与经济增长呈正向显著关系。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度测算结果来看,深莞惠三市制造业整体协同度呈较好的上升趋势。最后以深莞惠为例探索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及空间布局策略,提出依据城市群合理布局大型产业集群可以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思想理论。而在当今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资本主义在相对稳定中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绿色金融支持“两型”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梅梅  邓超  唐莹 《经济地理》2014,(11):107-111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型"社会建设和"两型"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两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基于对"两型"产业金融需求特征的剖析,从绿色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两型"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并对长株潭地区金融体系如何有效支持"两型"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威勇  于一秀 《经济论坛》2011,(12):140-141
旅游目的地形象一直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也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声誉以及整个旅游区的营业收入。本文从旅游者的感知出发,研究旅游者在游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过程中影响他们旅游感知满意度的因素,提出了游客感知“灰度区”与游客感知“光环区”的概念,分析了“灰度区”旅游形象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产品的形象整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建设中产业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实际意义。中马“两国双园”项目已经推进了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基于中马“两国双园”产业合作的现状、遇到的难题,提出两国未来产业合作建议,即应当在风险规避、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提升、政策落地和国际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努力,充分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基于分工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小兴 《经济师》2006,(1):16-18
文章基于分工理论的视角对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机理和理论本质作一分析,认为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剔除城市化分工深化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首都“两区”建设成效评价这一新的视角,构建了包括水源涵养、生态支撑、绿色发展三个系统的评价体系框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测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建设效应显现。初期建设趋势明显,测度结果与首都“两区”建设目标指向一致。(2)动态建设成效显著。三个系统成效均趋于增长,2022年比2019年增长39.09%,水源涵养系统增长12.46%,生态支撑系统增长47.36%,绿色发展系统增长1.33%。(3)系统间建设成效强弱不均,生态支撑系统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绝对值+393.96,绿色发展系统建设成效次之,绝对值+1.88,水源涵养系统建设成效较弱,绝对值+0.292,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了建设生态工程提升涵水蓄水能力、立足水资源承载节约集约用水、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实现进程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和哈耶克等思想家的"分工"理论,以"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概念区分为理论前提,分析二者的同构性,在探究中展开"差异性的互补结构"和"关系性的中介结构"两条原理。  相似文献   

11.
比较优势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与国际贸易形式的演进,国际生产与贸易的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发生形式,对各国的价值创造体系持续进行着重构与深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价值链的分工中低端,而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从比较优势的演化入手,讨论了比较优势如何演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三者的联动关系,分析了中国产业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走比较优势非线性演化与线性演化并重之路,促进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推进产业模块化、实施产业集群,枸建区域联动的国内价值链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两权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两权分离”实践过程的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土地国家所有的前提下,让农民自主经营取得了成效。由此证明,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所有权可以和经营权分开。当农村改革经验推向城市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时,我们充分认识到国有企业“国家经营”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的弊端,于199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两权分离”的理论,党的十三大报告再次肯定了“两权分离”的原则。我国实行的“两权分离”,始终强调扩大企业自主权,经历了“扩权试点”———“扩权深化”———“扩权完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内生性的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内生性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网络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集群、产业分工网络和专业化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规律。模型的结论认为,国家(产业)间的制度效率与竞争强度之间存在着循环效应,而这种循环效应能够决定产业集群的布局和配置,决定各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并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状态。尤其是,一国技术(经济)系统的制度效率的进步将会增加市场交易的需求,进而扩展产业分工的网络规模;而这又将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产业网络的范围,提升该国在产业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这是太极拳的核心技术之一,被视为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高级目标。“以柔对刚、借力、引进落空、用意不用力”是其精髓所在。而与此不同,头顶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光环的温岭,正用另一种方式来述说它的“四两拨千斤”。  相似文献   

15.
刘芳鸣 《经济师》2008,(5):60-61
随着我国各种选秀节目的盛行。“粉丝”应运而生。“粉丝”因和消费拉上关系,自然就出现了“粉丝经济”。“粉丝经济”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发展,甚至对拓展职业市场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把“粉丝经济”的发展完全建立在利益诉求上。  相似文献   

16.
将数学化的分工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相结合,在微观层面解释了分工的生产效率,在中观层面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宏观层面解释了分工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分工经济对现实世界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影响,并赋予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以新的内涵。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传统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带来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推动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重大变化,产业竞争更趋广泛性、分散性和个性化,知识性生产要素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8.
产业空心化曾出现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这些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的提速,靠低成本劳动力生存的企业被淘汰,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但是能否迅速填补这一空缺,靠谁来填补,这将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产业“空心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以及数字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的理论机制分析,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角度优化和改进衡量产业链韧性的指标,并构建“区域分工参与度”指数,从而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传导机制显著促进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一带一路”数字化水平会在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一带一路”区域分工会在不同分工参与方向、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下对中国产业链韧性产生异质性影响,而数字化水平在不同的异质性检验中都增强了“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对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本文不仅从理论上为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提供了基础,也为维护和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指出了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