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法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结果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能引起贷款利率、信贷规模以及实际产出的变动,而政府控制通过影响利率的变动对产出也有积极效果,但对银行利差的影响不太确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视角构建了银行资产负债行为数理模型,据此分析负债端不同类型利率对贷款利率传导的影响,提出相应假说,认为负债结构是影响利率传导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存款利率仍然是负债端影响贷款利率最关键的要素,且存款规模变化导致贷款利率反向变动;资产负债表对利率传导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银行间市场融资规模变化导致贷款利率同向变动;随着市场融资占比的提升,尤其是在市场融资占比提升至3.61%后,市场利率传导效率明显提升;再贷款利率对于定向引导降低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具有明显作用。为此建议:一是优化存款定价机制,增强银行存款定价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二是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强银行主动负债能力,提升贷款定价市场化水平;三是继续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应和宣示效应,降低重点领域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非货币资产价格、信贷配给和汇率这四条主要途径起作用。郭菊娥(2001)对我国1984—1999年贷款规模和利率与M0、M1、M2和投资序列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进行传导.实际利率机制的作用效果相对比较弱。该分析未涉及1999年后数据,1998年我国取消贷款规模限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理应逐渐显现。但在我国,利率传导机制作用弱化还与养老金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微观企业融资约束角度来研究宏观货币政策传导效应问题。本文基于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理论,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基于中国1999~2009年的微观企业和宏观货币政策相关数据,针对当前研究中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歧,分别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三种主要途径——货币途径、利率途径、信贷途径,与企业的融资约束变动之间的联系。本文发现,三种途径与中国A股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变动之间,都有联系,其中,相比于货币供给变动,利率变动、信贷变动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变动之间的对应关系更为明确,传导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有所提高,但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对债券市场各期限利率、信贷市场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仍不够畅通。本文首先拓展马骏和王红林(2014)的理论模型,在银行间市场引入短期市场利率,从理论层面分析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随后借助局部投影方法给出关于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影响的经验证据,并从替换货币政策冲击、改变资产证券化测度方式、引入更多控制变量、改变估计策略等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内在逻辑是价格风险对冲机制和信贷资产定价机制。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资产证券化显著提高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与“低资产证券化”状态相比,“高资产证券化”状态下债券市场的无风险利率、长期利率和信贷市场贷款利率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冲击具有更大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改变存款规模、改变货币供给乘数、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以及货币市场对信贷市场的传导作用四个渠道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基础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测算了该影响值约为0.5,最后提出了应从综合出台总量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中间业务以及完善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三个方面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7.
2019年以来央行多次提出要妥善推动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一轨”,近期又发布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意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参考国际经验,利率并轨后商业银行利差、负债结构及经营环境等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在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经典的CC-LM模型进行扩展,研究资本监管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机理,并就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强弱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评估及其面临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显著,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大幅压缩银行贷款规模;而扩张型货币政策下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其贷款增长率的增长幅度更大;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对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内1999—2014年134家银行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在三种不同的利率水平下,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的运行以及监管政策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下是否对银行的信贷产生挤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利率条件下,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存在。(2)对大型银行来说,不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何变化,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会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限制;对城商银行来说,当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时,监管政策趋严不会对信贷产生影响,但当货币政策趋紧时,此时若监管政策也趋紧对银行的信贷时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3)不管存款利率水平如何变化,监管政策不会对银行信贷产生限制。(4)对大型银行来说,在同一贷款利率水平下,监管趋严会降低信贷规模,对城商银行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启示政策当局应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注重银行微观特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中国2001年1月-2005年5月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M0、M1对信贷市场贷款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从信贷市场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贷款对居民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中国2001年1月-2005年5月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M0、M1对信贷市场贷款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从信贷市场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贷款对居民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使用中国2001年1月-2005年5月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M0、M1对信贷市场贷款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从信贷市场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贷款对居民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研究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和信贷规模及期限结构的关系,利用我国近些年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同阶单整、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利差和短期信贷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中长期利差与中长期信贷规模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利差调节和政策调节相结合可以实现对信贷期限结构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考察房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率以及住房市场抵押制度在房地产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货币政策通过资本使用者成本渠道、信贷渠道等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和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其中,经济主体的利率敏感度、抵押贷款可得性、抵押利率结构与期限、住房交易成本等制度性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房价波动对消费的作用方向取决于居住模式结构、各类型经济主体的比例与边际消费倾向等因素,作用效果则受一国抵押市场发达程度、抵押市场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房价对于投资的影响效应受房地产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房地产供给弹性以及一国的信用市场状况等重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科学区分总体利差变动与利率市场化政策导致的利差变动的思路,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调控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差异入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变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对存款利率新增上浮区间的影响明显加大,而对贷款利率新增下浮区间的影响总体较小,利率市场化不是当前净利差收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开启,致力于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理顺资金价格的决定机制。自2019年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持续走低,一方面降低了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给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负债来源相对单一、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LPR改革对乌兰察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研究其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价格型调控框架成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高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其中的关键。从利率传导渠道中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三个维度出发,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逻辑进行分析,并将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效率与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向短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与发达经济体差异较小,对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与发达经济体差异较大;第二,我国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传导效率较低,贷款利率变化对货币市场利率变动不敏感。为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我国还需加快建设高质量金融市场、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发挥其定价基准作用;提高债券市场活跃度,优化投资者结构;推进信贷市场利率报价机制改革,促进市场主体适应更加市场化的贷款定价模式;打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存在的藩篱,强化各市场间的利率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贷款结构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本文应用1997年至2008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基于SVAR方法,比较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调整和实际经济变化对不同种类银行贷款的冲击.研究结果显示:利率上调会降低消费性贷款的增速,而工商业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变化受利率上调的影响不大,本文对工商业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上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传导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6年至2021年月度时间序列构建了TVP_SV_SVAR模型,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在利率传导中具有时变特征:一方面,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的背景下,价格型货币政策向中长期限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自2013年开始显著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影响自2017年以来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向不同市场利率传导存在不同的时变特征,其中对信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其他市场,且近年来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与健全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非货币资产价格、信贷配给和汇率这四条主要途径起作用.郭菊娥(2001)对我国1984-1999年贷款规模和利率与H0、H1、H2和投资序列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进行传导,实际利率机制的作用效果相对比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