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旅游规划三议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为了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我国旅游规划工作能够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旅游规划的编制迫切需要理念的创新。本文从“新理念是发展的需要”、“进步带来的挑战”、“旅游概念是旅游规划的核心”三个层面,以层层推进的方式,着重阐述了应对挑战寻求突破的学术基础,并进而阐释了作者本人有关“概念性旅游规划”的创新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旅游规划发展历史阶段的基础上,对传统旅游空间规划缺乏对旅游者个体的关注和忽视"时间性"等问题提出了批判,进而在明确旅游时间规划价值导向和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时间规划的概念模型;详细分析了时间地理学、认知供给理论和旅游者行为学作为基础理论的支撑作用,系统地提出旅游时间规划的时空统一观、时空资源观和时空产品观,并通过理论推导旅游时间规划的概念模型,构建了旅游时间规划的内容体系。最后,研究强调了"旅游时间规划"在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和提升阶段的实践意义,明确旅游时间规划是传统旅游空间规划的补充和修正,而不是与传统规划割裂开来的另外一种规划系统。 相似文献
3.
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国外旅游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引入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和理论。本文对国内外旅游研究中有关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和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研究的方向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本章在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主要进展;从市场规范、人才协作、理论研究、实施力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旅游规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规范我国旅游规划市场,促进其发展,文章最后从宏观管理与行业引导的角度,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市场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试析旅游规划中的客源市场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客源市场分析应当成为旅游规划的首要因素.现有旅游规划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客源市场分析不深入、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欠深化、市场预测与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只有强化旅游规划中的客源市场分析,加强旅游规划人才的培养与培育才是制作高质量旅游规划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回顾了二十余年来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将中国旅游发展规划分成事业型、事业向产业过渡型、产业型三个阶段,以及创汇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产品导向型规划四个类型,分析了影响区域与景区旅游规划发展的几个方面,文中阐述了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主要成果;总结了中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阶段特征,归纳了中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思想方法,并指出中国未来旅游规划将朝着市场化、小区化、专题化、精致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论旅游规划运行机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认为当前旅游规划尚未充分发挥效能根源在于规划的运行机制紊乱,并在6个层面上予以具体体现,进而以社会大系统为宏观背景提出相应的优化旅游规划运行机制的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旅游规划的制度环境及其创新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个方面认真分析了中国旅游规划发展中的各种制度性矛盾,预测了中国旅游制度环境的发展趋势。在以上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旅游规划制度环境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是赋予旅游发展规划权威性和合法化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主要以定性为主,且存在"走形式"不规范现象。文章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4个层面构建了25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规划对象系统和管理系统3部分构成,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②可行性指标权重最大,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性指标权重次之,成为评审工作重点审查对象;创新性指标权重居第三,规划内容和技术创新受到关注;规范性指标权重最小,与规划形式和内容体系发展密切相关。③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应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实行定性、定量和定级相结合的评审方式,开发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使"文旅融合"成为热词,对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历时性反思却比较缺乏,进而影响了对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完整理解。文章基于对文化和旅游关系演变的历时性梳理,分析了文化和旅游关系的起源、发展与提升及其相应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研究认为:文化的身份意义和旅游者追求身份认同使文化具有吸引物属性,建构文化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增强其吸引物属性并使之成为旅游资源,是践行文旅融合的第一层次路径,但也可能会面临关于文化工具性的批判。通过文化的可参观性生产提升文化的展示水平,是增强旅游者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践行文旅融合的第二层次路径,但因此而引起的文化商品化往往被批判为旅游导致文化衰落。文化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商业化与产业链延伸是践行文旅融合的第三层次路径,但也可能导致过度商业化与文化体验失真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总被引:68,自引:7,他引:68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是区域和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尝试将利益主体理论应用到四川省乐山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并对不同利益主体的旅游意识和利益表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讨论并提出了“利益主体”理论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杨大明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2)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要义是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保护。文章研究了绍兴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绍兴旅游业的战略选择,分析了绍兴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绍兴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Stanislaw Ostrowski 《Tourism Management》1984,5(2):118-122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lays a large part in Polish tourism and policy-making and is reflected in the extensive legislation aimed at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attractions. In June 1983 a ‘Spatial System of Protected Areas’ was adopted by the General Committee for Tourism. This identified with three concomitant tourism strategies,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ional parks and nature reserves, landscape parks and protected landscape areas. 相似文献
14.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提出一个我国遗产旅游界尚未关注的问题--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文章首先讨论了我国遗产的文化政治价值,接着提出我国遗产旅游应当发挥的文化政治功能,最后分析了提高我国遗产旅游文化政治效果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本文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这个主题,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就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发贵州省乡村旅游产品进行了分类讨论,指出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贵州省乡村旅游只有沿着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才有希望把贵州省建设顾国内、乃至国际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6.
J. T. Coppock 《Tourism Management》1982,3(4):270-276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environment is notoriously difficult, and is often hindered by emotional factors or considerations of private interest. Further, data on tourist movements and volumes, particularly on internal tourist movements, and on impact itself, are scarce. It is thus difficult to provide any over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ts, whether in one country or worldwid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se relationships so far as data allow, largel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UK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研究历程(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回顾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中的市场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出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起步与旅游市场的简单研究阶段(1980-1991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发展与旅游市场的探索研究阶段(1992-2000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成熟与旅游市场的系统研究阶段(2001年以后)三个基本阶段,以旅游规划研究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评述了各阶段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当代旅游景观有一种从“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转变的趋向,即负载信息越来越多而要求人们深入理解却越来越少。引起景现形式变化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企业自主行为,根本上是由于当代人观看需求的变化,由于人们视觉范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这种转向具体表现在视觉关注结构上从重内容向重形式,视觉行为形态上由理性静观向感性动观,视觉审美品位上由追求意象美向冲击美的转变三个方面。引起人们视觉范式转变的时代背景则是:西方文化产业的影响、消费社会带来的景观商品化和后现代主义对感官美学的推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72,自引:10,他引:72
本文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出发,比较分析了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模式,指出旅游服务是为游客提供某种经历、感受与体验,而并非购买风景资源本身,从而提出自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管理权由各级、各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旅游经营权可进入市场运行,同时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监督保护体系,实行“四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