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股权分置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具有特殊的流动性价值,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股票市场经历过大涨和大落,这和股改带来的股票流动性价值调整有一定关系。本文重点阐述股改后原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流动性价值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A股市场IPO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发现,股权分置下新股供给限制、流通股的流动性溢价、二级市场价格控制,使得新股二级市场价格系统性偏离了发行公司的内在价值。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IPO样本的回归分析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反映的公司内在价值信息相对有限,而股权分置改革后新股发行定价更加合理,因而股权分置改革有效地提高了IPO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3.
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这无疑是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的又一次难得的机遇。该文提出: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当尽快开放证券市场,使流通股与同股同权的非流通股特别是国有股,能有效地按照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在流通、转让中实现其最大的资本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喆 《时代经贸》2008,6(12):10-11
本文以有效价差(Effective Spread)作为股票流动性的度量,实证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中国证券市场股票的流动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分置制改革之前,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没有影响公司的杠杆率,上市公司的融资存在明显的"圈钱"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显著的影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且股票的流动性越大,公司的杠杆率越小,即越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也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的融资市场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5.
王喆 《时代经贸》2008,6(8):10-11
本文以有效价差(Effective Spread)作为股票流动性的度量,实证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中国证券市场股票的流动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分置制改革之前,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没有影响公司的杠杆率,上市公司的融资存在明显的“圈钱”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显著的影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且股票的流动性越大,公司的杠杆率越小,即越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也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的融资市场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6.
股权流动性抑制与公司治理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通性和流动性是投资性资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流动性抑制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资产的流动性长期低于正常的水平。中国证券市场独特的股权分置制度,导致2/3的股权不能在证券市场流通,使股权的流动性大打折扣。但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流通股比例的高低并未导致公司业绩的显著差异,并据此提出解决股权流动性抑制问题的基本要求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中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并存的股权分置问题,使得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首先分析了股票全流通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显著特征,然后提出了上市公司并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公司财务理论三大支柱之一的股利政策,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因“同股不同权”而带来的公司治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国际上对股权结构主要从股权流通性、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等方面进行探究,而我国关于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流通性上,研究表明:我国非流通股偏好现金股利,而流通股偏好股票股利。国外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股利支付水平负相关,而我国则相反。至于股权制衡度,欧洲与亚洲亦得出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彭代武  高燕 《技术经济》2009,28(1):85-91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支付是为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以截至2007年12月31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并复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市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市场绩效,客观上将上市公司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上市公司股改对价支付的各种方案中,送股方式的市场效应最显著,派现与其他对价支付方式的市场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10.
股权流动性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增加股票流通性对公司治理具有有效作用,股改后大股东行为趋于理性化,股改完成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而控股股东的流通性与企业业绩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对集中的股权治理结构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股票可交易过程的分析,提出可交易价值的概念并指出价格、流动性和波动性是构成可交易价值的主要因素,并在CAP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股票可交易价值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运用横截面回归法分别对我国沪深A股市场处于熊市和牛市阶段的行业日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以日风险收益率为代表的股票短期预期收益率不仅与传统系统风险因子有关,还受可交易价值中价格因子、流动性因子和波动性因子影响。并且,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可交易价值各因子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既反映出市场及投资者不同的心理预期,也为市场预测和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股权制度影响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涉及股改前数据的所有实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也都不能忽视改革前后的股数和股价的不可比问题。现有的基于股权分置的指标修正方法五花八门,也缺少合理的经济逻辑和数据支持。本文证明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修正方法,即每股非流通股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流通股的一个百分比。然后用实际数据对这个百分比的表达式进行了估计,从而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价格模型与回报率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优于未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现在的全流通改革是否公平地补偿了流通股股东。结果显示,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小的公司,补偿是公平的,但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高的公司,还是存在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市场外国投资者所有权投资的限制与市场分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中国股票市场1992-1997年度的A股和B股的市场分割问题进行研究,并讨论了B股大幅度折价的原因.研究发现A、B股价差的主要原因是B股市场缺乏流动性.B股相对缺乏流动性导致了投资者较高的期望收益,因此定价较低,以补偿投资者增加的交易成本.但是,在这两类股票中,B股价格比A股价格更接近于市场基本面.因此,本文认为,1992-1997年度的中国股票市场,实际上是A股溢价,而不是B股折价.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权益融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 2 0 0 0— 2 0 0 2上半年公告拟进行增发和配股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在增发方式市场化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受到其股权结构、流通股比例和股票二级市场表现的影响 ,股权越集中、流通股比例越低和市值账面值比率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增发 ,而财务杠杆和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状况对公司的权益融资决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已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全面铺开,以期实现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本文首先建立了考虑全流通预期的我国证券市场交易者策略模型,通过对波动性因素的分析得出了若干假设,从理论上推导出全流通对市场质量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以目前股权分置改革期中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435家公司为样本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全流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了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股权分置的本质、缺陷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产权差异与利益分配格局差异,是正确理解股权分置本质的前提。资本利得收益权是流通股股东独享权利,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点.并通过分析指出该项权利是流通股股东的核心利益所在。股权分置的根本缺陷在于交易成本畸高。股权分置仅仅是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流通股股东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才是股市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只有在流通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有公平合理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产权博弈。  相似文献   

17.
傅传锐 《经济经纬》2012,(1):142-147
笔者利用系综经验模式分解方法(EEMD)考察了股改启动前、股改期间与股改基本完成后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的波动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实证结果表明:与股改基本完成前相比,股改后我国股市的波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即短期波动成分成为解释股市总体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中期波动成分的平均周期大幅延长。股改后限售股大规模且集中解禁与减持对股市的冲击强化了市场的短线投机行为,引发股市短期波动急剧增加。而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等导致中期波动更具持久性。  相似文献   

18.
王茂斌 《财经研究》2006,32(7):109-117
文章利用中国职工股上市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内部人在其股份上市交易中的自利行为及其市场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因为存在承销商支持,公司职工股公司上市后短期表现强势;内部职工股公司未发现承销商支持的证据,但是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和送股除权等方式对二级市场股价进行支持。不同的上市时间安排是造成两类职工股公司自利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债数据,检验了债券交易量与价格波动的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尾部相关性,分析了债券流动性水平对量价关系的影响,研究了债券量价关系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公司债市场中债券交易量与价格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债券流动性水平对量价关系有显著影响,债券流动性水平越高(低),则量价关系越弱(强);债券交易量与价格波动存在非对称的下尾相关性;债券量价关系具有时变性,市场低风险时期量价关系较弱,市场高风险时期量价关系较强。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itial returns of Chinese A‐shar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 under the split‐share structure before 2005. The split‐share structure refers to the coexistence of shareholders of tradable shares and shareholders of non‐tradable shares. The average initial return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even though this has been declining. We argue that the split‐share structure causes the initial returns of Chinese IPOs to be very high level in the beginning, and then to decrease slowly because of 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d the path‐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form of non‐tradable share offerings, the average initial return of Chinese IPOs is likely to f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