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外经济评论》2005,(24):34-34
亚洲开发银行(ADB)最新报告表示,人民币大幅升值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将影响甚微。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或20%,中国经济将减速,与之竞争的其它亚洲出口国将得到一次推动。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表示,中国占美国进口的13.4%,出口的4.3%,在美国贸易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这将减小升值带来的变化。报告称‘升值将对美国贸易逆差影响甚微。即便升值使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减少一半,  相似文献   

2.
周思源 《魅力中国》2011,(8):318-31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贸易不断扩大,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越来越大。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本币贬值,来扩大本国产品出口,抑制对华产品的进口,改善对华贸易逆差的局面。本文通过对中美贸易现状,以及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问题并不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因此,美国企图用人民币升值来改善其对华贸易逆差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美国应从自身经济结构出发,积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佳玮 《中国经贸》2010,(10):133-134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里格曼再次将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推向了世界经济的风口浪尖。克鲁格曼认为,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了,这无疑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他将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归咎于是中国的责任,并认为是中国助长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而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是由于储蓄不足,呼吁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那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源自于何方,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究竟大还是小呢?而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呢?本文就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7,(8):46-47
【美国之音2月10日】美国对华贸易在逆差持续增长多年之后似乎到达了一个交叉点。他还指出,为解决美中贸易失衡问题,中国需要从出口导向型经济逐步转变为靠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分析认为,虽然中国应当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但美国也应当从自己方面努力,才有助于减少美中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变化发展,我国人民币在近年来面临着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的升值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交易数量,减少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减缓我国经济的发展。这间接导致了我国物价的改变,就业变得困难,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不确定性,人民收入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进而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及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在文章中,将通过2005年来汇率变动的数据情况,分析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进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7,(4):16-17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再创新高,首次突破7.8元的重大心理关口。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升值将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经济与百姓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总体上将保持冷热适度的“黄金状态”。因此,在债券市场稳定之后,投资者将重新开始投资于风险更大的资产。随着美国经济加速增长,美元对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将全面升值,欧元/美元和英镑/美元汇率都将下跌。短期内日元将继续下跌,但如果日经指数涨势出色,到今年秋季将支撑日元升值。由于旺盛中国经济的推动,澳元、新元和加元将保持坚挺走势,这三种原属于“美元区”的“初级产品货币”日趋成为“人民币区”货币。  相似文献   

8.
对于当今的中国经济来说.面对要求人民币升值“迷雾”,外国对中国贸易壁垒在不断地强化。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求我国改变现行汇率管理体制、加大汇率浮动范围、促使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且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严厉。  相似文献   

9.
《海外经济评论》2006,(5):50-50
高盛在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局面如果持续下去,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减缓,一年后对美元兑人民币将升至7.34元。此外高盛还预测,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在今年的第一季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外储国,中国今明两年的GDP增长将分别滑落至9.6%和9.1%。  相似文献   

10.
王凤荣 《魅力中国》2010,(34):158-159
人民币汇率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从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基本理论入手,根据中国人民币汇率走势,深入分析厂人民币升值原因;其次,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针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柑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出口贸易大幅增加和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从去年开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开始显现。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本国货币升值是不可避免的。但升值过早、过快会带来一系列恶果。我国政府统观全局,权衡利弊,认为人民币汇率应保持基本稳定,拒绝了升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周刊》2005,(28):12-12
人民币对美元2.1%的升值幅度够了吗?没人知道——只有市场知道。目前这种试探性的安排已经给中国货币当局留下了相当的缓冲余地与空间。汇率机制的灵活性运比汇率水平重要,短期升值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一轮热钱来去和亚洲货币多头聚集之后,在中国经济减缓成定局之后,在中国长期通胀压力之下,谁知道人民币以后是升是贬呢?其他亚洲央行又将如何行动、外汇储备结构如何调整、美元资产又将如何波动?但是不管怎么说,目前人民币终于升值了。  相似文献   

13.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朱立南一、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波及渠道考察日元升值的影响,首先要全面把握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渠道,进而评估每一影响渠道的作用方向及幅度。目前,日元升值主要是通过6种渠道作用于日本经济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如下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当今的中国经济来说,面对要求人民币升值“迷雾”,外国对中国贸易壁垒在不断地强化。在日本,官方及公众媒体提出一种“中国威胁论”,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在美国,“廉价的中国产品使国内制造业感到了压力,导致产业界产生了危机感”,相关行业协会和劳工组织纷纷出面向政府施加压力。韩国政府也曾公开表示,韩国出口被人为压低本币价值的国家挤出了市场,将矛头直指中国……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过多地希望我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和国际社会一道解决世界贸易不平衡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求我国改变现行汇率管理体制、加大汇率浮动范围、促使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且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严厉。  相似文献   

15.
7月21日的人民币“解冻”是遵从“国家利益”之举。这个决定是在考虑自身实际和全球经济的需要基础上作出的。中国将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但这个过程是渐近的。利用人民币升值来解决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特别是解决有些国家的不平衡。是做不到,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肯定,中国的汇改决定将参考整体贸易数据。而不是仅基于中国同某些国家的贸易状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八国集团将在6月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继续敦促中国加速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步伐,减缓全球贸易不平衡状况。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也发出同样的呼吁,要求北京允许市场在决定汇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将继续按照中国自己的经济利益来决定汇率改革的步伐,预计人民币稳定缓慢升值的前景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出口形势和国内价格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对产出、出口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升值幅度的提高,负面影响呈现递进趋势。同时,升值对平抑国内资产价格、降低恶性通货膨胀风险有明显效果,以平抑国内资产和产品价格为政策目标的升值幅度应为高于10%、接近20%的水平。如果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存在技术进步,则不仅可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加剧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美国消费者减少这类消费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在人民币升值后,美国消费者有可能用第三国商品替代中国商品,其替代程度取决于价格差价。在人民币升值后,如果中国出口价格仍旧明显低于第三国价格,那么第三国商品很难替代中国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甚至有可能助长中美贸易失衡。另外从对国内影响来看,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技术革新,但就长期影响而言,升值有可能缩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期限。  相似文献   

19.
高度关注美元汇率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元汇率的逆转,不仅影响到人民币是否要升值及升值幅度如何,影响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或逆差,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到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产品价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周纪安 《中国经贸》2008,(17):32-3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从逆差到顺差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有8年处于逆差,90年代只有1993年是逆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2005年达到1019亿美元,2006和2007年又迅速攀升到1775亿美元和2622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成为国外压制人民币升值和制造贸易摩擦的借口。实际上.中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