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山东肥城矿务局曹庄煤矿工人李云岭,18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提前6年跨入2000年,受到奖励,不想到引来一番争议:有的说,“老黄牛”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市场经济还拿它当宝贝,真是不可思议;有的说,李云岭只知道埋头傻干,大概“神经有问题”,而矿领导还表彰他,也可能是犯“神经了”,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吃了一惊,怪不得现在“老黄牛”少了,代之而起的只想吃现成饭,不肯做牛马活.这些人,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苦活推给别人,荣禄拿在手上;这些人,会批评,不工作;会讥讽,不动手;会傲慢自夸,但又拿不出政绩,甚至他们还把“毕力平险”的实干家嘲笑为“傻瓜”.这使我联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这首诗写得何等之好啊!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傻子精神”啊!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描写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对人世间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与对封建君王的忠情。  相似文献   

3.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荔枝北运颇为不易。唐朝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中第一首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至今仍为人传诵。我国荔枝的产地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台湾等地。杜牧诗中提及的妃子(即杨贵妃)所食的荔枝,究竟是何处运去的?  相似文献   

4.
陆游与梅花     
陆游的"六十年间万首诗",已为古今少有,其中梅花诗词竟有一百六十多首,更是大诗人中所罕见。陆游何以如此爱梅?他的梅花诗词内容如何?在其所有诗歌中应占什么位置?今天又有何审美价值?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之问,唐初诗人,与沈俭期齐名,世称“沈宋”。在唐诗的发展上,特别是在律诗的最后形成上,沈、宋都作过贡献。宋之问是个有才华的人。据说,他父亲宋令文有三个特长:工书,善诗、力大绝人。他的三个儿子,一得其书,一得其力,宋之问是得其诗者,以诗名世。宋之问作为宫廷诗人,很受武则天的青睐。据说有一次,武则天游洛  相似文献   

6.
《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著名诗篇。在仔细研读多个译本的基础上,对该诗的诗眼句“Drive mydead thought over the universe/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中“dead thought”一词的中文翻译进行探讨,从直译和意译两个方面讨论译诗过程中词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对诗歌译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的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祝阅武 《经济月刊》2014,(11):92-92
诗歌与诗人是双向的,在你选择了诗歌的同时,诗歌也在选择它喜爱的诗人,用卡夫卡的话说:“好比一只笼子,在选择一只鸟。”在中国诗坛上,柳法的诗超凡脱俗,一尘不染。聆听柳活谈及对诗的感悟那是一种享受:我写诗,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认真地读诗,在我看来,无论诗歌观念如何变换,占据着报刊诗歌版面的始终是两类作品——诗人写的诗和写诗的人写的诗。最有意思的是,这两类作品经常出自同一个诗人的笔下,甚至他上午写的是诗,是个诗人,而到了下午,他极有可能就是个写诗的人。  相似文献   

8.
议论爱情     
几乎没有哪个女人不喜欢听“我爱你”三个字。然而,有的女人却是这般矛盾:既爱听“我爱你”,又怕听“我爱你”。爱听的是他心灵的呢喃,重复一千遍也醉心;怕听的是他嘴唇上的呓语,即使只一遍也惊恐——爱已转移,或已消亡,剩下的仅有欺骗。 女人呀,你能轻心吗?  相似文献   

9.
艳子  刘特 《新经济》2014,(12):92-93
“这岛极美,粉花碧木.”这是童话诗人顾城笔下的奥克兰.在这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都市的国度,碧海蓝天,阳光沙滩,干帆竞发,美酒醇香,律动悠扬,沿海的秀丽与繁华交融得如此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位诗人目睹了今日华安的巨变动情地写出的一首诗以抒发对许远明这位时代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1.
说起瓦斯二字,人们立刻会与“煤矿爆炸”联系起来。的确,瓦斯已经成为煤矿死亡事故的“罪魁祸首”。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听起来让人害怕的瓦斯,却是一种清洁和经济的能源。专家发现,开发瓦斯既可缓解能源紧张,又可提高煤矿安全,还可保护环境,可谓一举三得。当接踵而来的矿难使国人心惊胆战时,人们对瓦斯的治理思路也渐渐的从“排空”转向“综合利用”。仿佛一夜之间,曾经声名狼藉的“矿难第一杀手”成为能源新贵,瓦斯产业涌动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2.
羊年话羊     
马儿匆匆去,羊儿得得来。羊又成为人们侃谈的话题。羊是六畜之一,一种食草反刍哺乳动物。一般头上有一对角。以“羊”为人生年属相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王充的《论衡》最早记载了这种说法。诗人沈炯曾作过“鼠迹生尘案,牛羊幕下来”的《十二属诗》。十二生肖是按12种动物的足趾的奇偶而参差排列的。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把12个时辰配对12种动物,于是,“羊”即为“未时”,也就是下午1-3时,意思是说,此时羊吃草,不会影响草的再生。我国驯羊、牧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北方…  相似文献   

13.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早已脍炙人口。江南风景优美,物产富饶,有如人间天堂,多少文人骚客挥毫咏叹,留下了绚丽的篇章。迄今,“江南”仍被广泛运用,然而,溯源历史,江南作为地理概念的出现与演变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传统“江南”概念及江东、江左 所谓传统的“江南”概念,是指人们观念中约定俗成所指的某一地理区域概念,它与历史上作为行政区划的“江南”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不存在严格的地理分界线,并且,其所指区域范围又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根据现有史料分析,传统的“江南”概念出现在春秋战国。《左传》云:“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即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四年(公元前538年)春,王许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郑伯复田江南,许男与焉”。这二则史料均提到郑伯田江南之事。  相似文献   

14.
王洪伟 《新经济》2009,(11):26-27
发电机租赁,一个听上去让人感觉陌生而又市场狭小的行业。但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偏”的行业,一个人却很看好它,而且,他一头扎进这一行,一干就是九年。  相似文献   

15.
<小草对阳光这样说>这首诗以独特的生命意识贯通自然和人生,表达了诗人亲近政治的热情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小草对阳光这样说>这首诗以独特的生命意识贯通自然和人生,表达了诗人亲近政治的热情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明诗人蔡升有一首描写马山的诗:“一望巍巍知几重,太湖西北此奇峰。丹青不改千年画,胜负曾交两国锋。惠麓烟消平见塔,洞庭风顺似闻钟。神皇龙马传闻久,试拂苍苔石山踪。”。马山地处太湖之滨,是个宁静安详的小镇,人们恪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欧”的传统,民风淳朴。近年来,随着灵山大佛享誉世界的名声,游人蜂涌而至,世界媒体的焦点也追踪而至,马山热闹兴旺起来了,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的重大活动:首届灵山历史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中央电视台《吉祥颂》大型佛教文艺晚会,第四届民间艺术节等等。活动期间无案件、无交通及火灾事故…  相似文献   

18.
正"差事剧团"成立于1996年,在一个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日式榻榻米矮屋里。前此,我们有一个非正式却实质的名称:"台湾民众戏剧工作室"。人们或出于求证、或出于好奇,总会询问差事剧团既自称为民众戏剧团体,那么,什么是民众戏剧?又或者说,是如何在实际界面上,展开文化实践工作的呢?这是一个司空见惯却不容回避的问题,当然,也同时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最常引用的是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在他自传中对诗之于他的生命的表述。聂鲁达说,"我的诗,有两只翅膀。其一为义务,另一为爱情"。  相似文献   

19.
湿柴     
已故名教授陈寅恪写过一首《哀金源》诗,诗中有句:“赵庄金圆如山堆,路人指目为湿柴。”陈教授自注;“粤俗呼物之无用者曰湿柴。”按:金圆,指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政府滥印滥发的纸币——金园券、银元券。湿柴——难烧(销)兼死火,未爆已先烟。乃当时广州市民讥时泄愤的歇后语。其时,将要倒台的“国民政府”对百姓加紧压榨,猛印金圆,强制行使。人们明知所谓“法币”早晚会变为废纸一堆,谁也不予信任,故名之为湿  相似文献   

20.
199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同志的两首七绝诗。诗虽作于1998年3月19日,但内容的跨度,却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整8年的伟大实践,显示着一个团结奋斗、务实兴邦的重大主题。作者在诗前小序云:二首七绝系“忆旧”、“思今”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