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是当代中国重中之重的难解问题,宜从源头上加以剖析,顺乎规律才能解决.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实是农村人口进而城市人口问题;农村是承载农业的地区,主要是农村土地问题;农业是“三农“中的根本,实是农民与农地的结合方式问题.“三农“问题根本在于解决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3.
滨州市是一个农业人口近80%的新建城市,“三农”问题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难事。近年来,滨州市紧紧围绕为农业服务构建载体、为农村发展搭建平台、为农民意愿疏通渠道,积极进行了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创新,立体推进“三农”工作的构架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4.
5.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可以实行流转。当前,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浙江绍兴、河南等地在土地流转中还催生出了土地信托制。现对土地信托制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既有自身发展的原因.又有外部制约的原因,还有历史的原因。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来说,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本质在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它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改革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造成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本主张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创造性;系统地、科学地、渐进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3.2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6.4%。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至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2001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6859.6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366.4元,只增长4.2%,两者之间的比例为2.9∶1,比农村改革前1978年的2.57∶1还要高出0.33个百分点,比农村改革后1983年的比例1.7∶1高出1.2个百分点。实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曾经被认为是农… 相似文献
9.
10.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已在全国形成共识。问题在于:破解“三农”难题的“重中之重”又在哪里呢?本文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谈起,说到农民问题在根本上是土地问题,从而认定破解“三农”难题的“重中之重”在于农地产权的进一步变革与创新,主要包括重构农地产权的终极所有者,将终极所有权之外的全部产权(舍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得益权,或简称使用权)一次性量化归农民永久所有,实行农地产权的市场化流转以及让农民分享农地产权的级差收益。通过这样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必将引发农村生产力的一次新的大解放,不仅能有效化解“三农”难题,而且还可为整个国民经济新一轮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世纪初,“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决定我国现代化成败的瓶颈问题。从世界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一开始都是从农村进行积累,为了发展工业,通过各种手段把大量的资金、粮食和农产品工业原料转移到城镇,办企业建工厂,进而实现工业化。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随之转移到了城镇,进了工厂成了工人,成为城镇居民,城市化也就发展起来了。所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同步的,是同一个过程。工业化实现后,积累了大量财富,然后反哺农业,用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优良品种武装农业,改造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推动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14.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化解"三农"问题的重新审视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他各项改革措施,在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它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而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三农"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三农"问题的现实严峻性和极端重要性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个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头号难题,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基于分工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各界的重视,但我国农经界往往就现象谈现象,缺乏对此的严格、系统的理论分析,因而无法给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方案。本文试图以分工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发展一般过程的分析,指出“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农业的分工发展,而这必须保证农业领域中各项资源的完整产权,因此,减少农业领域中各项资源的产权残缺是农业分工发展的前提,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秀和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8):13-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今年中央又在时隔十八年后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加快农村发展的决心。如何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目前农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但制约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和难题依旧存在。对于一个农业大国,如何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本文试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我读过的为数不算少的关于中国“三农”(农民、农业和农村)的论著和论文中,不乏佳作。然而,读后总觉得还不满足,不少文章“似曾相识”。原因者何?基本缘由在于雷同。多数文章不外“三段论”:一是“重中之重”。阐述“三农”问题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严重性,为世人敲响警钟;二是“社会公平”。对“三农”所处的不平等的“国民待遇”同情有加,批评严厉,表现出社会道义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