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赫尔辛基公约》诞生地的“波罗的海”和日本“濑户内海”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是国际上的两个典型案例,波罗的海是跨国合作治理海域污染的典型,濑户内海则是日本政府亡羊补牢、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的典型。国内水污染治理较为成功的典型是太湖流域,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中国环保管理实行双重管理体制,统管和分管结合;面对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严峻的水污染态势,这种部门职能分割、管理脱节、合作缺乏、信息不畅,效率低下、监督不力等体制弊端已严重阻碍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太湖委员会成立则宣告了太湖流域团结治污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亟待再次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玫 《环境经济》2010,(3):20-25
如果说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是一座高山,那么两年多来,江苏省已成功探索出一条登山之路,目前要做的是适时调整方向、补充体力、改良装置、加速攀登。日前,笔者深入太湖流域苏州市、张家港市、江阴市、常州武进区、宜兴市和金坛市等地调研,详细了解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现状及现存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地下水资源现状及污染状况,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及其危害,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和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给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太湖蓝藻的爆发说明太湖流域必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努力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既是环太湖地区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充分发挥环太湖地区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实现环太湖流域环保的一体化和有效防治太湖污染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自从7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与此同时有关的环保部门也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对污染治理工程实施规范化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污染治理的工作进程.但从近几年来的监测报告显示,水环境污染状况还是很严重,因此生态环境也遭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本文着重从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水污染治理技术和水质保护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俄罗斯污水排放量为556亿立方米,比1999年增加了8亿立方米,36.5%属于非达标排放。非达标排放水量的比例为:城市公用事业企业60%,工业企业32%,其他8%。与1999年相比,非达标水排放减少了4亿立方米。水中基本污染物为石油类、苯酚、易氧化有机物、重金属化合物、氮化物以及木质素、黄原酸盐、甲醛等。2001年俄罗斯在水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就,如在科米共和国18个行政区的饮用水源确定了放射性元素226Ra、228Ra、210Po、210Pb的比放射性;开发了遥感超声新方法,用于观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制定了贝加尔地区生态区划分的构架和…  相似文献   

8.
王璞 《经济研究导刊》2023,(23):136-138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水污染治理中的主导责任、协调责任、监管责任、政治责任。但目前存在执法不力、监督和预防机制不健全、信息隐瞒等不足。因此,政府需要完善考评体系,减少执法不力现象;公开相关信息,健全补偿机制;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在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和公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城镇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且尽快解决.加强城镇水污染治理,对影响城镇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具体的治理改善措施,从而从战略发展角度提升城镇发展与环境发展协调统一发展整体水平.本文对城镇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并浅谈了具体的发展战略和改善措施,以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率,构建水污染治理长效机制,论文以污染企业生产技术清洁化进步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微分博弈模型,探讨现有生态补偿机制下流域生产技术进步与水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建议。研究表明:(1)污染企业生产技术清洁化进步能够降低流域水污染物的存量;(2)加强府际间的合作能够以更少的投入换来更清洁的水环境,同时能够增加流域整体的净收益水平;(3)技术溢出效应对省域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投资数额及消费品产量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只有通过融资激励机制来改变或强化各行政区域的污染治理和监督激励强度,才能实现流域上下游整体上的福利优化,有效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实现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本-收益的平衡.对流域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的分析表明,在中国现行水污染治理体制下,流域内各行政区域间的激励不相容导致了流域水污染的持续和加剧,也导致了地方政府污染治理监督强度和治理强度上明显的激励不足.通过自主协商和横向要素转移等自组织模式强化上游的治理、融资和监督激励,可有效地实现分散信息下的上下游之间的激励相容,推动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流域水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以长三角核心区域——太湖流域对研究对象,对其2014—2018年空气质量进行了时空异质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探索了太湖流域空气质量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太湖流域空气质量的总体空间差异较小,流域东部沿海沿江地区以及西南部山林区域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好。上海、嘉兴两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无锡、镇江两市则较差,局部聚集性尚不明显;(2)自然生态空间、污染治理技术及协同治理对策可使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空气质量的稳步改善。最后结合流域实际针对性提出了相适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太湖生态脆弱性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要消除生态脆弱、防治湖泊退化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生态脆弱带的一般属性出发,分析太湖脆弱区特征的演变规律,提出湖泊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水量分配是明晰流域初始水权的基础,也是深化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新疆阜康三工河流域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集中,工业较密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如何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该流域水量分配面临的主要难题。从调查流域基本情况入手,在注重公平、适度兼顾效率的原则下,运用层次分析决策法(AHP)拟定流域内各乡、镇、团场(即6个计算分区)的水量分配方案,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种量化方法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与科层治理模式和市场治理模式比较,网络治理具有的多元主体平等、协同治理的独特自在性更契合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在要求。论文首先阐释了农村环境污染网络治理的内涵及框架设计,进而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网络治理面临的价值目标异化、治理主体权力结构失衡、治理层级结构单一和运行机制形式化的困境进行解构。最后从培育合作治理理念、明确治理权责、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网络结构和建设网络化治理机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属于公共品,流域水生态污染正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公地悲剧"。实证分析表明,上游地区工业发展产生的水污染,一方面导致下游水生态的严重恶化,另一方面使下游地区为恢复水生态承担高昂治理成本。因此,建立跨界水生态补偿机制,确立"污染者付费"的补偿标准迫在眉睫。本文以水生态"恢复成本"作为补偿依据,定量分析了上游如果造成流域污染,而必须对下游进行补偿的金额。通过对典型案例太湖流域水生态现状与问题的总结,提出上游补偿下游地区水生态"恢复成本"的解决思路,探求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生态污染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ituation of China and points out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bottleneck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of China. At last, it bring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中小企业中80%以上的工业生产存在污染问题,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导因素。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存在企业规模小,单位治理成本高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中小企业要解决污染治理问题,首先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长远观念;其次利用政策优惠,加强融资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另外在治理方式上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联合治理策略、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9.
崔和瑞  辛媛  赵巧芝 《技术经济》2022,41(11):94-103
区域协同治理政策是中国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首先对政策执行可能产生的治理效果展开分析,提出假设1~4;进一步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SO2为典型污染物,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减排效果,以及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三种中介路径下的间接影响。结果显示:(1).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城市为实验组,其它城市作为对照组,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影响系数为-1.3427,政策显著降低污染排放水平,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2).分样本检验显示,京津冀地区政策效果明显优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高于欠发达地区,政策执行中的区域异质性不容忽视。(3). 三条中介路径中,区域协同治理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的污染减排效果显著,而通过影响产业结构产生的间接驱动效果微弱。继续推动区域协同治理政策落实中,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化特征基础上,重视中介路径的识别和可能带来的减排潜力应成为重要的政策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