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把社会化与实践活动贯注于整个对象化与非对象化活动中,尤其要理解它在非对象化活动中的意义。应当把对象化理解为一种活动、一种“支蔽”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当作结果和目标。对象化在肯定人的本质活动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前提和环节;非对象化并不意味着否定对象化,恰恰表明对象化活动的我属特性。非对象化活动以对象化作为前提条件,而它本身又构成对象化之意向性与目的性,这样一种非对象化活动乃是表征差人的本质、尤其是美的本质之理解及内涵丰富性的人性化活动。美应该被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象化环节显现的非对象化,美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展现过程,这是一个内在的历史性过程。  相似文献   

2.
现代美学的研究已经打破了只对美学理论关注,追问美的本质的传统格局,人们意识到了美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现实社会生活对美的需要,并将美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的具体的生活研究。现如今,各种审美文化相继出现,人们在认同审美现象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美的含义,社会开始向美的泛化的角度发展,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即是生活。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4.
历来关于教学美的研究离不开教学艺术、教学审美等视角,却相对缺乏从教学理论出发的研究。教学美是教学的某种特殊状态,探寻教学美的本质应该从教学的本质出发。以生成论教学哲学为理论基础,可以析出教学美有别于其他美的独特意蕴。教学美是教学达到自由阶段的特殊状态,是教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教学自由三者合一的独特状态。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即是美育,对于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来讲,利用美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美术课的首要任务之一,必须认真探讨. 一、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审美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大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一方面促使"自然的人化",不断地改造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也促使"自身的人化",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人从自身的"人化"所获得的审美感觉和美的心灵,反过来又能付诸于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和更新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就是美育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浅谈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审美标准——以川西贡嘎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国家地理》的一次“选美中国”活动,引起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美”的广泛思考。山岳型自然资源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山脉的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认知进行了阐述,并按人的审美过程对川西贡嘎山进行了美学分析,从而提出新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桂林山水是作为客观物质实体存在的审美对象,桂林山水美则是审美主体对桂林山水进行审美而生成的美的形态。不是先有桂林山水美而后才有对桂林山水美的审美欣赏,而是先有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欣赏而后才有桂林山水美的生成。因为山水审美的主体条件大体上表现为高低深浅两个层次,所以桂林山水美也相应地具有象形美和意蕴美两个基本层次。  相似文献   

8.
悲剧美就是当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旺盛生命力的最后进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充满对抗性的美.因为在这种符合人性的积极抗争与超越中,主体的人格力量得以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得以超常地展现,从而显示出真正的人生价值.所以,悲剧美是对生命之美、生命力之美、人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意志的美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试从美的逻辑建构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来进行互证,认为:人是世界的美,有了陶渊明,才开始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陶渊明田园诗的关是田园诗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关是自由的形象,陶渊明在自由的生活中创造了真淳而淡远的田园诗形象;美在创造中,在创造中成就了陶渊明。  相似文献   

10.
饮食美的范畴是根据饮食审美主体审美感受的不同对饮食美的分类,是饮食美本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俚俗与典雅是反映饮食审美主体对饮食美呈现氛围基本类别的感受的范畴,带有一般性、基础性,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反映饮食审美主体对饮食美创造技法基本关系感受的范畴天然与雕饰,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辩证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自然的人化”是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在60年代的《美学三题议》中提出来的,此后这一概念被反复论述,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补充和完善。李泽厚提出的外在和内在自然人化的完整学说,是对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一个深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发展。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美和关感的本质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并为进一步研究美和美感的具体形成机制、结构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批评界长期以来对约翰·济慈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观 ,忽略了济慈诗歌中的美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以《秋颂》为例 ,他是通过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崇尚来表达他对当时英国现实的痛恨和不满 ,并以此来对抗邪恶 ,升华现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济慈诗歌之美的源头还是现实。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成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以后,深刻地总结我们党过去几十年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的经验教训,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新的实际赋予了新的内容,而且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群众路线。近年来,学术界对江泽民的群众观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认为江泽民的群众观主要包括: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要牢固树立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自觉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要克服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密切党群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4.
休闲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生命状态,它充分体现着人的本质,是对人性的一种回归.旅游更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性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休闲时代的临近,休闲与旅游的关系日益紧密,旅游也愈加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方式.而就旅游的本质而言,休闲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达到最高境界的途径,休闲充分彰显着旅游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知识传授占据了当今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显然已经成为了职业准备教育,人们过度夸大了职业工作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偏离了教育的本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坚持群众路线,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内容等问题上探索新途径,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人个体生命中内在的潜能和创造的天性,实现人生命的意义,促进人生命的完善,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仅是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人的智慧的培养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构建。尊重教育主体,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理想,并使之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绘画主张从美学研究的秩序中解脱出来,主张无目的的美学观念。而对待绘画作品,人们认为只有艺术家才能与艺术对话,依然习惯于依赖所谓艺术评论家的标准去获得绘画的审美信息,不敢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哪怕是一些真实的感受,其中大多数的人们是由于忙碌,由于惰性,对绘画审美的认识盲从于"专业认识"的介绍。这剥夺了时代进步而赋予人们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中的媒妁形象以强烈的感情色彩、鲜明的美丑对比和浪漫的多变的形象类型等美学特征,在中国学形象的画廊中独树一帜。其审美意义在于:它是我们认识封建时代被当时社会化所忽略了的女性生活的“窗口”;也是封建时代长期被压抑的女性发泄不满情绪和表达对幸福美满婚姻向往的载体;媒妁活动的程式化、游戏化、艺术化的发展过程,为我们研究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唤起审美鉴赏是意境审美价值之一。具体体现在 :一、意境能唤起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 ;二、意境能唤起对人美的审美欣赏 ;三、意境能唤起对艺术美的审美鉴赏。本文通过实例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文化与文化建设,对此进行了积极与极富成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的重要论断用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然而,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是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江泽民文化思想也不例外。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江泽民文化思想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是实践的产物,是时代的反映。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对江泽民文化思想形成的背景进行研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江泽民文化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曼殊小说几乎都是一曲曲缠绵悱恻、凄楚哀怨的爱情悲剧,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给人更多的是彷徨、苦闷、失望,但它却揭示了悲剧的时代内蕴和社会性,揭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的沉重枷锁,揭示了造成社会非人性的劣根,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