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国30个省份工业企业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基于Fre-Primont TFP指数DEA方法,测算各省份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率、TFP增长及其分解要素,对其发展模式进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外资和私营企业的综合效率均值始终高于国有企业;工业企业表现出不同的效率优势,私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国有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效率水平低但增长趋势显著,外资企业的优势在于范围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TFP增长均产生了大幅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整体技术进步水平的大幅提高。进入高效高速发展模式省份最多的是外资企业,其次依次是私营和国有企业,三类企业地区间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各省市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的两阶段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借助Dagum基尼系数探究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及来源,进而运用QAP方法研究两阶段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差异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第一,大部分战略区域创新研发效率与绿色成果转化效率水平并不相持,如京津冀绿色成果转化效率高而创新研发效率中等、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发效率高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一般;第二,五个战略区域空间不均衡性呈下降趋势,各区域组内差异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组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第三,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造成我国重大战略区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且产业结构是主要因素,其中当地环境规制强度、对外开放和城镇化水平分别是影响京津冀、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两阶段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地区差异的首要因素,当地对外开放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地区差异的首要因素。对此提出协同提升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斌 《财会通讯》2021,(2):65-68
文章选取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方法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关系,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结构优化显著正相关;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显著正相关;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能够显著增强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的相关理论与框架建立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2005-2015年期间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2)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动。北京的协调度水平高于天津和河北,三地之间的协调度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3)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综合发展度逐渐提高,北京的综合发展优势随时间推移更加显著,天津与河北的综合发展度差距逐渐缩小;(4)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但地区间仍存在明显差异,津冀两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5.
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运用泰尔指数法、加权法、超效率SB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度化、高效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与科技投入,对外开放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对外开放质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模式具有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集聚对城市群本地城市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绿色创新为支撑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群工业集聚区域的环境规制和监管,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区域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法,研究2010年我国31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效率。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效率影响显著,虚高了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且对中西部地区影响较大;规模效率不足是制约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主因,但其提升空间相对较大,全国26个非综合技术有效地区规模效率递增率高达100%,因此,加大规模投入是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提升的首选途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反映在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总体呈东、中、西高低排列,其中,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的巨大鸿沟是其综合技术效率不足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2003—2013年的财政支出效率值,接着利用Malmquist指数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通过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财政支出效率整体较高,其中北京市财政支出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技术进步衰退是阻碍京津冀地区财政支出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产生并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引进外资水平与财政支出效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人口密度和受教育程度对财政支出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九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2年京津冀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超过了9万元,按名义价格计算,均为2013年的1.7倍。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从2013年的6.2∶35.7∶58.1转变为2022年的4.8∶29.6∶65.6。京津冀产业转移加速推进,“京津研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以及鄂豫湘城市群作为样本地区,从碳金融交易机制、商业银行业和企业战略调整三个视角,分析了碳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选取2006-2016年样本地区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出九省市和三个城市群的碳金融发展水平,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三个城市群碳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碳金融发展水平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同时,不同城市群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主要归结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和发展阶段。最后提出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的投资力度,加强产业的集聚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的扩散效应,利用各地区的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选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高技术产业内在特征,阐述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机理与要素,构建了包括产业承接载体、承接科技、承接成本和承接环境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整体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加大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投入,优化产业承接科技环境;扩大地区开放水平,增强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地区"短板"影响,提高产业承接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已经刻不容缓,大城市是实现环境保护的主要着力点。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下的中国30个大城市的环境效率,发现南方城市的环境效率明显高于北方城市,东部城市的环境效率表现出全面领先的优势。最后,利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对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的调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政策措施的完善对提高城市环境效率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DEA多模型对2007—2014年间京津冀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首先,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效率呈上升趋势,但三地间差异相对显著,北京、天津的纯技术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力资本,但河北的纯技术效率对人力资本效率提升有一定的"拖累"作用;其次,由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京津冀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增长趋势明显,技术进步是导致三地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增长趋势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京津冀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提出缩小京津冀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作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依据各自的区域基础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本文通过对三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比较,归纳出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夯实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辐射力、加大科技和研发投入,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5,(10):148-151
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2013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承载潜力,从而造成产业发展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趋势在增强。最后,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并检验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考察市场化水平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受地方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地方市场化水平越高,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越强.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加速"互联网+"战略落地与深入、深化市场改革等方面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管制水平区域性差异是污染型产业发生区际转移的重要因素。污染型产业若不能"趋利避害",将导致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根据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环境管制和环境经济措施对污染企业数量的抑制效应强弱不一。东部地区环境管制水平较高,有效抑制污染产业企业数的增加;中部地区环境经济措施对污染产业企业数增加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西部地区环境管制水平整体较为薄弱。据此,基于合理一致的环境标准,根据区域差异性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并减少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18.
运用2002—2012年数据,从省级层面和区域层面分析人力资本异质性、知识外溢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如下:从省级层面看,人力资本异质性和以产业集聚衡量的知识外溢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以研发存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额衡量的知识外溢显著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但研发存量与人力资本相结合则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从区域层面看,人力资本异质性和知识外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人力资本异质性显著有利于东部地区,不利于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虽然有利但不显著。以研发存量衡量的知识外溢显著抑制了东部地区,有利于中部地区。以产业集聚衡量的知识外溢显著抑制了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以技术市场成交额衡量的知识外溢显著抑制了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东中部地区则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是制造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2011—2021年数据,从城市层面探讨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影响。其中,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其合理化的影响作用,大湾区城市群的情况则相反。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劳动技能结构提升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应用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和数字化发展环境等维度存在差异。各地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完善城市群内部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健全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创新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梳理中国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要点,从制度、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维度确定31个指标,构建创新要素市场优化配置评价体系。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21年数据对其创新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创新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水平整体向好且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创新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发展差距最大;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创新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据此,应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以区域协同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