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 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 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 “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 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 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 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 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 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 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 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生态智慧的研究发展,指出本次有关城市 八景生态智慧的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界定了江汉平原的范 围,整理出该平原32个府州县清代方志八景的272景目清 单。以清代方志八景记载为依据,阐述了城市八景是集体智 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公共智慧淘选,并富含国家治理智慧 等丰富内涵。围绕城市八景格局的时空周正、法无定法、彰 显风土三方面,论述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均好、高度的公共性 为全民接纳并推广普及,“内聚外控”格局体现了生态适 应,并成为地方风土象征等生态智慧内涵。提出城市八景是 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中国贡献, 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大智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为泛道德文化,其科学文化精神虽弱,但却是有的。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文化精神弱的原因,并就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三个具体的策略:一是发扬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科学扫清道路;二是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同时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遗产;三是科学与人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东亚经济圈的主导国家日、韩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成功,成功刺激了国内的消费,也扩大了海外投资规模,带动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然而发展中国家却依然面对着产业结构失衡的状态,如何合理利用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规划其未来的政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东亚地区文化合作是当前有关政府部门与企业所急需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主义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地区主义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不得不考虑的战略选择,身处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的中国更是如此.本文对东亚地区主义进程进行了简要梳理,指出当前东亚地区主义主要特征是经济地区主义,在此基础上阐明东亚的地区主义进程有着广阔的前景,同时指出,东亚地区主义进程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因素,以此为依据,简要提出中国在应对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可以致力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泛北部湾和泛墨西哥湾在地缘特征、地区经济实力、产业分工、贸易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介绍并对比了两个区域港口航运合作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借鉴泛墨西哥湾港航合作的经验,并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即将建成背景下泛北部湾区域港航合作的机遇、困难和挑战,初步提出了推进泛北部湾港航合作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泛北部湾和泛墨西哥湾在地缘特征、地区经济实力、产业分工、贸易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介绍并对比了两个区域港口航运合作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借鉴泛墨西哥湾港航合作的经验,并针对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即将建成背景下泛北部湾区域港航合作的机遇、困难和挑战,初步提出了推进泛北部湾港航合作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村落地域性的传统 文化景观基因及其内生机制对于推进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 化意义重大。集佛山14个古村“八景”文本,引入文化生态 学理论和“四层一体”的古村落分析方法,透过景观元素的 析取与分析发现:“八景”集合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性文化生 态系统,既表征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又自成体系,且与环境 “互适”发展。这启示我们:古村落的保护当以整体性为原 则,其活化实践当兼顾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村民组织与乡 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冲击着国内外的各大旅游市场.同时吸引了国内外旅游学界的关注,文化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根据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旅游相关的主要期刊搜集相关文献,对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国外文化旅游研究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究体系.国内文化旅游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大进展,但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地区主导货币地位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推进东亚货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目前提升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途径。尽管中国的宏观经济条件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成果使得人民币具备了在东亚地区提升主导地位的基础条件,但仍然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与挑战,包括东亚美元体制的制约、日本的竞争、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认同、国内的金融开放度和货币区域化带来的风险与成本等。为此,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主导货币地位,需要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第一,弱化人民币对美元体制的依赖;第二,利用国情优势扩大人民币的金融版图;第三,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与近邻国家的次区域金融合作;第四,借助上海自贸区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第五,在东亚范围内扩大人民币的多元功能来规避"人民币升值萧条"。  相似文献   

11.
风景特质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作为一种管理风景变化的新工具,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风景特质评价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国土尺度或自然乡野地,对于风景名胜区特质的识别研究尚属空白。介绍了风景特质评价的基本流程,尝试对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五龙宫景区进行风景特质识别,绘制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质图,总结了英国风景特质评价作业体系的优缺点及研究局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代“三大西湖”之一的惠州西湖如今已鲜为人知,原因之一是历史水域形态的改变导致景观退化,并导致当前对其风景园林艺术及历史价值的认知存在的曲解。通过文献记载结合历史图像,初步总结古代惠州西湖具有“幽邃”的历史风貌及“曲折”的山水间架特色;分别考证东、北岸线和西、南岸线的演变过程,推想、复原其宋代及明清时期的历史水域范围;提出与现存景观相比,其水域范围更宽广、形态更丰富多变,园林文化内涵也更深刻。为进一步研究其风景园林铺设基础。  相似文献   

14.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 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 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 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 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 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 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 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 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 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 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 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 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历史城区是城市区域中历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环境特色最为鲜明的区域。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及环境的基础上,限定城区的合理容量是历史城区保护的核心任务。以哈尔滨南岗历史城区为例,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及视觉景观分析方法,选定视觉景观控制要素,建立以景中视点与景外视点2个层级控制的分析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历史城区的容量进行评定,并从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指标方面对历史城区容量进行控制引导。  相似文献   

16.
古代巴渝地区开展过诸多园林营建活动,其发展过程不仅因应地域自然环境,还映射着各历史演进阶段的人文情境,是地域重要的遗产资源。然而,除现有遗存外,散见于方志文献中的巴渝园林信息缺乏系统性整理。综合文献稽考、田野考察与空间图示方法,对巴渝地区园林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划为萌芽起步(先秦秦汉)、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多元积累(隋唐)、兴盛而衰(宋元)、融会新盛(明清)5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园林的类型、分布,探讨了其风格流变及原因,以期形成整体认知,为深入理解巴渝古代园林赓续本相与深化推动地域园林遗产整体保护提供基础参照。  相似文献   

17.
在山地区域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的研究逐渐兴起,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了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研究的缘起,强调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通过文献计量与传统综述分析,梳理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归纳该领域研究呈现出从静态向动态、从现象到原理、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越来越强调“人-地”互动等趋势;并分析了规划设计领域的历史景观特征图谱及现代转译、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和公共空间适应性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山地城镇景观,风景园林人应积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并举,以期为山地城镇建设作出风景园林学科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园林树木重金属的吸收情况,以北京市陶然亭公园、中科院植物园、紫竹院公园、马甸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和营城建都滨水绿道为样地,采用ICP光谱仪测定了8种园林树木叶片、一年生枝条以及相应土壤中重金属Cd、Pb、Cu的含量,并对叶片与一年生枝条中重金属含量以及树木与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重金属含量有显著差异且因重金属种类而异;叶片和枝条中Cd含量排序为:紫薇>金银木>太平花>锦带>珍珠梅>紫丁香>木槿>砂地柏,Pb含量排序为:锦带>木槿>太平花>金银木>紫丁香>紫薇>砂地柏>珍珠梅,Cu含量排序为:金银木>紫薇>紫丁香>珍珠梅>木槿>太平花>锦带>砂地柏;树木不同器官中重金属含量也不同,叶片与枝条中Pb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树木叶片和一年生枝条的Cd、Pb、Cu重金属既来源于土壤,也来源于大气污染。8种园林树木中,对Cd、Pb、Cu吸收量最大的分别是紫薇、锦带和金银木;紫薇和金银木同时对Cd和Cu、太平花同时对Cd和Pb有较强的吸收力,而砂地柏吸收力较弱。本研究对园林绿地选择富集重金属能力强的树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