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中,众多学者更侧重于对江南园林的探究,而对皇家园林声景的分析则相对较少。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之典范,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值得人们探讨与研究。以声景理论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声源的角度,分析避暑山庄声景的营造,发现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并根据其声景现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以为避暑山庄声景修缮与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场地是纠集自然和人文成为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在于对场地中实质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整体设计,所以,场地特征分析就成为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场地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规划区块的地形地貌、气候状态、植被情况、人文底蕴等,为后期的规划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伟   《技术经济》2022,(6):91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声景情绪感知的研究是自然保护地声景研究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了不同声源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成分情绪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尚无将声景中主导音和情绪感知进行关联。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声景为对象,通过4段声景的听音实验,共收集有效样本80份。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总结出武陵源声景的总体特点、主导音的可接受度等,继而进一步分析主导音的可接受度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要情绪感知的一致性关系。结论包括:主导音的可接受度与整段声音的情绪感知基本一致;鸟鸣声、流水声与放松的、舒服的等情绪显著正相关;小贩叫卖声、汽车行驶声较容易引起人工的、嘈杂的情绪感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声景控制及保护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钱塘潮”是举世闻名的壮观“涌潮”。通过文献研读,解析钱塘(杭州)“观潮”活动的赏景化发展,“观”“听”交融的艺术化提炼,“听涛”主题的风景化形塑,以及“浙江观潮”“浙江秋涛”到“六和听涛”的胜景品题确立过程,阐明“钱塘潮”如何由自然现象,逐步演化为名满天下的声景名胜。其承载的中国传统独特风景意识与听赏文化,对整体理解江涛海潮类声景名胜的形塑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为在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改变现状下,如何准确评估“六和听涛”等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并形成对应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城市私家园林不同,杭州西湖湖上园林一直在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城湖大环境中发展与演化。民国初年“西湖入城”,使城湖空间不再隔绝,也加剧了园林、风景、城市互为影响、互为转化,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郭庄及西泠印社2个具有代表性的湖上园林为分析对象,通过辨析园林中建筑与空间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公共游览与使用方式变迁,试图阐明当一个复杂的依托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中的园林是如何适应、演化及转变,而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在园林空间格局、园林中心空间及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使用3个层面来得以具体体现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摆脱单一的园林身份,发展为园林、公共风景与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体,这最终造就了西湖湖上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杭州西湖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然而在西方语言中并没有专门对其明代状况的研究。明代300年的统治对西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6世纪初因扩张的农耕导致西湖空间几近消失,而至16世纪末西湖则是明代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以景观文化的新的跨学科方法角度,探讨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社会和审美进程;并将展示在这些进程中,美学、历史认同和经济发展如何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并不总是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8.
声音作为景观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声环境的感知受到声音本身特性以及声音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以天津水上公园为研究对象,将声音的响度、频率和多样性指数作为公园声音元素的特征指标,定量研究声音构成、景观要素和舒适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上公园的声音多样性指数(SDI)整体较高,声音类型丰富,但不同的景观要素对应的声音特征不显著;听觉舒适度与整体舒适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听觉舒适度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声和机械声的影响,其出现频率(POS)和响度(PLS)均干扰了被试者对自然声的感知。针对公园的景观格局、声环境现状及使用者需求,提出声环境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策略,对改善公园声景观品质、提高公园整体的环境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宁安澜园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 省考古所于2020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运用二元证据 法,在考古勘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存世文献和图本的对照 研究,对这一清代名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了推断,进而对 其造园意匠、理景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考古资料、文献、 图本三者在历史园林研究中缺一不可,历史园林应重视历史 信息的留存和遗址保护,审慎进行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把杭州市打造成为世界“休闲之都”、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还湖于民、还绿于民”的目标,市价格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市园林文物局(西湖风景名胜区)等部门,大力推进公园免费开放,不断扩大免费领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广大游客、市民的称赞。同时,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古代“三大西湖”之一的惠州西湖如今已鲜为人知,原因之一是历史水域形态的改变导致景观退化,并导致当前对其风景园林艺术及历史价值的认知存在的曲解。通过文献记载结合历史图像,初步总结古代惠州西湖具有“幽邃”的历史风貌及“曲折”的山水间架特色;分别考证东、北岸线和西、南岸线的演变过程,推想、复原其宋代及明清时期的历史水域范围;提出与现存景观相比,其水域范围更宽广、形态更丰富多变,园林文化内涵也更深刻。为进一步研究其风景园林铺设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 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 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 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 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 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 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 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 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 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 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 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 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 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3.
浣花溪作为成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先秦形 成水系以来,历经2 000年的历史更替延续至今,是彰显诗 歌文化、成都风俗文化在内多种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以古代 文人诗词、游记、地方方志等文字资料和舆图、近现代地图等 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译试图还原各时 期浣花溪风景历史地图,并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 双重维度梳理浣花溪文化景观的层累过程,进而从自然地理、 社会人文和地方认知三方面动力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浣花 溪风景得以维系至今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漓江流域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及漓江源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与漓江风景区旅游发展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对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绿色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经济可行性,即政府或私人投资者的直接成本和收入,还要考虑外部性的社会福利或成本。基于随机抽样调查,针对苏州金鸡湖绿色基础设施的特点,利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对其非使用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苏州金鸡湖保护式开发的平均支付意愿满足理性选择理论,性别和年龄等社会因素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整体社会效益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和公众从社会效用角度审视绿色基础设施,为政府城市更新、生态恢复等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清雍正年间杭州西湖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时 任浙江总督的李卫是其间重要的主持者。他在西湖疏浚的基础 上,修复并完善湖山内外大量的游赏景点,组建了一套以“西 湖十八景”为核心的新的西湖公共游赏体系,推动了西湖公共 园林的再度兴盛。基于历史记载,从建设者的角度,梳理李卫 督浙时期的园林建设行为,并将这些建设点进行地理空间的定 位,形象地反映当时公共游赏体系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和建设过 程。认为李卫的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表现出极力恢复往日名 胜,积极开发新的游赏地,注重景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公共游 赏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特点。通过这一具体案例的 研究,增加对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7.
西湖行宫初创于康熙,兴盛于乾隆,是清帝南巡线路上一座重要的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行宫。西湖行宫后苑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高超水平,是清代皇家行宫园林的重要例证。以西湖行宫园林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变迁脉络,论证西湖行宫的初创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利用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对行宫园林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的圣因寺山园开发奠定了乾隆时期“西湖行宫八景”的基础,总结西湖行宫的园林特色表现在因山构园、院落结构与八景题名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