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供需视角的黄河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传统之一,黄河三角洲作为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典型自然—人文复合系统。利用人类需求和自然地理环境供给之间的特殊关系反映复杂的人地关系,以1991—2015年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数据为基础,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供需视角下"人""地"状态演变过程,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了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人类需求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自然地理环境供给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演变特征,并且"人"与"地"之间的状态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是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并且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以产生负面影响为主,但是这种负面影响的程度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反映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和谐的人地关系传达了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据国内外主要地理刊物和有关文献,对2005年以前人地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反映了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趋势,我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方法、技术将逐步更新,人地系统理论的不断提升,研究领域的应用性加强,研究的学科综合性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拉昌 《经济地理》1997,17(3):100-104
1地理学"三元"人地关系模式传统意义上的人地关系是典型"二元"结构,由"人"和"地"组成。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是指地理环境。地理学主要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就此种人地关系的形式来看、与哲学的人地关系及历史学等其它学科研究的人地关系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尽管有许多学者强调地理学人地关系的区域性、但在地理学人地关系的形式上并没进行调整。李贤彬等人提出了"人地协同的双股螺旋结构学说"'、认为人地的依存和谐关系是一种动态周期平衡一而非呆板的几何平行关…  相似文献   

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 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 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 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 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 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 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 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 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 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 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 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 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 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 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 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功能是特定地域在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地域功能生成机理的研究是完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系统解析了地域功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和驱动机制。首先识别出地域功能生长发育的四个影响因素:生态可占用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活动空间集疏和人口的空间集疏,并探讨了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接着解析了陆地表层功能分异的6个动力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利用功能空间匹配、适度规模与要素集聚、功能叠加与竞争共生、生态—生活—生产序贯选择、相互作用与空间组合,并研究了单一型地域功能和复合型地域功能的发育过程;最后探究了地租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乔家君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2):192-198
借助地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理念,根据实地调查的大量农户数据,从微观视角对村域人地关系系统进行了定量分析。用人地关系系统熵来表征人地系统的状态函数,用熵变来反映人地系统的发展变化,用熵流来表示人地系统各空间型式地域主体之间的流动。研究表明,三个调研村域人地系统稳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产业发展、农户行为对村域人类活动无序程度及其承载容量影响不同。从微观地域、微观个体视角,提出了村域人地系统相应的调控措施:高效利用农家庭院,加强企业管理,规范农户行为,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系统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多样性、过渡性与不稳定性特征,是极富人地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地区.本文基于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人地系统地域分异的成因及其人地系统体系构成,重点对研究区内几个主要人地系统类型分别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并以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明了优化研究区人地系统和协调研究区人地关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孟德斯鸠的人地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德斯鸠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具有多重性,而非绝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虽然他被公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先驱,但他奉行的人地观却更多地带有人地相关论的色彩。 一、明晰的人地相关思想 孟德斯鸠(Montes quieu,1689~1755)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时期杰出的先进思想家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及《论法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空间载体,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主体分散、保护存在空缺、管护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等问题,立足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从完善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三权"分置、积极推广地役权、鼓励公益组织投入保护地管理和探索建立扩展区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 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 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 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 文本分析,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演变、发展特点,以及自 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 保护红线相互关系的2种模式,即包含模式和交错模式,并认 为交错模式更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2种体制 在保护最重要和最美丽国土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 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出2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优化空间布局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目标之 一,也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作为后现代地理 学有力的空间批判工具,空间正义理论为寻求关涉多重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提供重要依据。遵循空间-正义辩证法思 想,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的批判性分析框架,从正义的空 间性和空间的正义性2个维度观察、辨别并力图消减自然保护 地空间和空间过程的非正义。根据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促进我 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空间正义的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立法建 设;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布局重要自然保护地;建立分级 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摸清资源本底和社区 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功能分区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杨青山  林? 《经济地理》2001,21(5):532-537
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参照生态学模式,认为人地关系概念的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非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广义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存在孰是孰非问题,其差别在于操作意义的不同。人地关系及其系统的经典构型主要适合于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非经典构型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特征,并将后者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然保护地历经6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多部门主导、保护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面对机构改革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的契机,传统规划的经验积累为新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的可能。通过回溯机构改革前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对比分析其规划结构体系,并从人地关系视角切入,分析各类规划针对保护对象、保护利用强度,以及社会发展调控上的差异,总结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的既有经验,为新时期规划体系的重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人地关系认知路线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结合作者对人地关系20多年的研究,提出地理学人地关系认知首先要区分其研究的特殊性——建立人地关系“三元论”,从此出发探讨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认知结构路径,包括“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路径,“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路径,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路径,从空间方面,要区别于经济学的劳动地域分工,建立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分异—全息地域分工理论.  相似文献   

16.
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建设涉及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学科领域,需要借力于自然与人文学科的跨学科整合来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综合自然地理学兼具人文和自然学科分析特长,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系统剖析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以及综合自然地理学学科特质,进而探讨了格局—过程互馈机理、人地耦合系统理论、综合区划等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应用方向,并在综合自然地理学框架下凝练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绿色转型发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以期促进地理学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度融合,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地网络(PAN)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区 域重要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 重要作用。为了全面实现保护目标,需要综合多种保护特征的 空间分布关系、保护成本等因素,对自然保护地网络中的各类 保护地进行高效明确的空间规划。研究以北京为例,依托系统 保护规划(SCP)框架建立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地网络规划的技 术路线。针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特征进行制图和 空间相关性分析,定义3类保护分区,采用空间优化算法工具 (Marxan with Zones)对保护分区进行3种情景的优先选址 布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特征之间的协同,减少保护特征 之间的权衡。结果表明:对比绝对理想的保护场景,在严格的 保护场景中将保护目标以一定比例分配至相邻的分区,在提高 保护目标的实现率、促进保护特征之间的协同上更具有优势。 该研究能够为区域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建设的过程 中面临着人和地2个突出的约束。为了推动国家公园社区和谐 人地关系的实现,以可持续生计为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法剖析 国家公园社区人地关系的构成和主要人地矛盾的类型,根据协 同学中的探索图法求解影响国家公园社区人地关系的序参量, 发现人地关系的优化机会,将相关结论运用于武夷山国家公园 社区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以社区生计为切入点,尝试通过 化解生计困境、提升生计水平来优化人地关系,促进参与协作 式“公园-社区”关系的实现,从而推动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 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生态”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使用过,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没有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社会及入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其主题是入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自然是人类价值的源泉、异化是入与自然冲突的根源、循环的生态化理念以及制度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等深刻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探讨具有经济发展水平高、国土开发密度大、海岸带环境脆弱、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为主导等特征的海陆兼备型人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持续增强,近岸区域发展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大,人地关系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与挑战;2从人地系统可持续性时间演变轨迹来看,2001—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地系统由一般可持续性向强可持续性转变,特别是2005年以来,逐渐向强可持续性和很强可持续性方向转变;3从可持续性空间类型来看,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类型状态整体良好,威海市属于很强可持续性类型,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属于强可持续性类型,东营市、日照市属于一般可持续性类型。研究为人地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估提供案例,并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